組圖:長江水位創新低 引發重大危機

標籤:

【大紀元3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於國香港二日電)全球暖化危機已影響長江,據報導,長江部分地段水位創歷史新低,甚至出現古物,引起民眾搶挖,但衍生出的航運、漁業、供水、生態等問題相當嚴重。據廣州「南方都市報」報導,長江重慶主城段水位降至有記載以來最低,船隻擱淺在河灘上,城市供水緊張,預計枯水還將持續十天左右。(所有圖片:Photo by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這次枯水期,武漢長江大橋的水位線異常低,以往浸在水中的一段都露了出來。安徽蕪湖長江水位過低,使當地航運和漁業陷入窘境。

報導說,長江重慶主城段水位已降至一八九二年有水文記載以來的最低水位。以三峽工程為傲的湖北宜昌,水位也在年初創下有水文記載一百三十年來最低。在千里之外的安徽蕪湖,大片灘塗裸露,引來許多尋寶者,據說在沉於江下數百年的泥沙中,散落有明朝永曆年間的錢幣。

有人質疑枯水原因除降雨偏少外,主要是水電站、水庫太多。不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表示,重慶出現斷航與上游建大壩無關。但報導說,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可以肯定的是,從積雪漸少的青藏高原到用水量與日俱增的華東沿海,長江正經歷一場嚴重的缺水危機。    

據長江水文局統計,自長江進入枯水期以來,中下游的持續低水位異常罕見。去年的枯水給長江航運和漁業帶來人民幣一百八十億的損失。

但對於古玩收藏家來說,這是收穫的季節。長江下游的蕪湖今年年初零點六公尺的罕見低水位,吸引許多人前來挖寶。因水位越低,江底灘石露出越多,尋到明朝永曆錢幣的概率就越大。

不過,靠長江航運維生業者日子不好過,長江每年十一月進入枯水期,到第二年開春三四月份,洞庭、鄱陽兩湖來水,長江泛「桃花汛」,下游水位開始上漲。至六月川江來水,長江進入汛期,水位在波動中上漲到九月末。

然而在過去的一年,長江沒了汛期,枯年更枯。除了航運暫停、漁民無魚可捕外,一些罕見魚類也絕跡,專家擔心引起新的生態危機。 

報導表示,部分人士質疑長江三峽大霸是枯水主因之一,但相關的論證至今尚未明朗。而且長江上大大小小水電站有多少?恐怕沒有人能真正算清楚,遑論重大水電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將產生多方面影響。

報導指出,去西部旅行的人士發現,隨著冰山消融雪線上升,長江上游生態正在悄悄發生改變,雪水融化下儘是泥沙。過去三十年,中國境內的冰川已有八成出現退縮,長江之源也面臨危機。

世界自然基金會曾發佈喜馬拉雅山對中國影響報告,指出未來幾十年,中國西南部河流水位將下降。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完工,每年長江武漢段將增加一百三十億立方公尺水補往北方,長江水資源在未來將日益緊張。

專家們評價,在三峽初步建成、中國對洪水已有一套解決方案的同時,尚缺乏一套枯水期的協調機制。而枯水期對江河系統的長期影響可能遠大於洪水。

長江的南京部分河床下降了大約百分之40。漁民的船隻擱淺在乾涸的河床上。




旅客得走過一段乾涸的河床才能搭上渡輪。




以往浸在水中的河床都露了出來。







相關新聞
高捷董座江耀宗拒不出席議會  陳菊:再溝通
每日退黨團隊聲明精選(2007/02/19)
圖片新聞:抗議長實起屏風樓
長江正步黃河後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