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神韻藝術團蒞高雄演出記者會

受到主流媒體高度重視

人氣 7

【大紀元4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孫德雯高雄報導)美國神韻藝術團首度來台巡迴演出造成極大的轟動,台北、台南、台中的8場演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4月14日巡迴到港埠工商大城的高雄市將在社教館演出二場,並於中午在高雄寒軒大飯店舉行演出前記者會。記者會由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台灣區副總代表廖淑慧主持、新唐人亞太電視台高雄辦事處經理余智榮、『神韻』演員代表關貴敏與李維娜出席記者會,說明『神韻』風靡全球的藝術內涵與原因所在。記者會現場氣氛非常熱烈溫馨。


圖為中國歌王關貴敏接受採訪神情。(大紀元記者連震黎攝影)

在中國大陸家喻戶曉,紅遍大江南北的中國歌王關貴敏表示:「美國神韻藝術團」在全世界30多個國巡迴演出,演出80餘場,獲得各界政要及主流媒體高度評價,主要是我們傳達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忠孝節義的精神,可以使人們道德回昇,心靈獲得淨化,在演出過程中,每一場都有人感動得流淚,這是在以前的表演中所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情形。也正由於我們講真話,宣揚中華正統文化及舞蹈,相對的,中共一再講假話並徹底破壞中華文化,所以中共對「神韻」的演出不斷干擾。但是,干擾愈大,「神韻」售票的情況就愈熱烈,這從巡演過程中,各地都場場爆滿,從台北、台南、台中的8場演出,打破藝文界的記錄,可以獲得印證。


圖為美國神韻藝術團舞蹈演員李維娜接受媒體採訪神情(大紀元記者連震黎攝影)

「美國神韻藝術團」舞蹈演員家李維娜表示:她曾經在台灣住過,認為台灣對傳統中華文化的保留非常好,可能有些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神韻」演出的內涵正是展現中華文化忠孝節義,敬天信神美好的一面,讓人們重新重視這些快被遺忘的「中華瑰寶」。

記者提問:「神韻」在世界各地造成中華文化與中國舞蹈熱潮,看到「神韻」每一位演員演出時都非常的專注,心神合一,眼神與手勢也都展現得十分生動美好,請問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維娜回答說:自己是從小聽聞關貴敏的歌聲長大的,現在的關老師最偉大的地方就是義務奉獻演出,所以有人說關老師是中國的帕華洛帝,其實他比這更偉大、更難得,因為他的演出心境非常的純淨,就像孩子一般,不帶有自己的東西,完全專注而展現出最美的一面。

記者問:「神韻」如此高水準的演出,對當前世道人心影響非常巨大,「神韻」在2008年是不是有更好的做法?其次,看到「神韻」巡迴世界各地,但是團員在演出時都是神采奕奕,這是什麼力量在支持?

關貴敏回答:「美國神韻藝術團」在未來可能會派出更多的團在各地巡演。在演出時也聽到一些熱情的觀眾反饋說,自從看了「神韻」表演後,多年頭疼沒了。一位老太太說:常年的失眠也好了,真是不可思議。其實,我想,這可能是人們在觀看「神韻」表演時,心靈獲得洗淨、回昇,身體的疼痛也就自然消失了。

另外,關於時差的問題,也是因為演員心靈純淨的關係,所以只要一上台,立刻就能全神貫注的演出。比如有一位最小的團員只有6歲,雖然已經很睏了,但是只要登台表演,就完全不受到干擾。

記者會受到高雄主流媒體的高度重視,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民眾日報、中視、中廣、法界衛星電視、港都衛星電視台等出席了記者會。

美國神韻藝術團的表演主旨,以開創與找回人類的正傳文化為根本,創作和演出的節目都是以正統人類文化、神傳文化為主,已連續多年在北美、歐洲、澳洲、亞洲等著名劇院演出,包括約翰甘迺迪藝術中心(John F. Kennedy Arts Performing Center) 、紐約無線電音樂城(Radio City Music Hall) 和麥迪遜花園廣場(Madison Square Garden) 、洛杉磯奧斯卡柯達劇院(Kodak Theater )、巴黎會議中心(Palaisdes Congres de Paris) 、以及雪梨州立劇院 (State Theatre-Sydney) 等地。即使在世界“文化藝術之都”的巴黎,和古典音樂傳統深厚的德國柏林,都獲得巨大成功,將中國正統舞台表演藝術推到世界藝術高峰,備受中西方人士的讚譽。

美國神韻藝術團膾炙人口的特色,除了精美絕倫的服裝、音樂、燈光等,更有運用先進動畫科技的天幕,顯得無比壯觀震撼、如詩如畫,表現出獨到的神韻內涵,特別為中外藝術人士嘆為觀止。

「神韻」在台灣五大城市共將演出15場,高雄場的票早已全部售罄,未演先轟動的情形,令人嘖嘖稱奇,台北場的預售票更在3月1日開賣的3小時內銷罄,於是主辦單位決定在台北加演三場,目前也己幾近售完。美國神韻藝術團這次來台巡演,全台總售票人次高達三萬張以上,創下台灣藝術表演史上罕見的盛況!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縣文化局長:神韻表現超越傳統舞台
台中場連續爆滿  神韻演出將創下紀錄
布袋現神韻足跡
展現中華文化精髓 神韻感動台2萬觀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