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你的祖先?全球掀家譜基因熱

人氣 311
標籤: ,

【大紀元4月16日訊】(編者按:半個月前的清明節期間,新紀元周刊焦點新聞中報導了全球華人清明祭祖,利用家譜和基因檢測的方式尋根問祖的熱潮,裏面的故事很耐人尋味。)

尋根問祖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炎黃子孫的華夏兒女,更是關心自己的先人是誰,祖上都出了哪些名人。隨著DNA基因技術的普及和華人家譜熱的興起,尋根問祖成了一種時尚。特別是有許多出人意料的結果,更讓人好奇自己到底是從哪來的。

電腦算出人類的祖先是個中國人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自然》雜誌去年7月刊登了美國數學家史蒂夫.奧爾森的一篇文章,他利用複雜的人類系譜樹模型,通過電腦計算出,目前地球上生活著的65億人,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而這個祖先就生活在5,000年到7,000年之前,有可能是個中國人。

奧爾森解釋說:「這是數學推導的結果。」每個人都有2位父母、4位祖父母、8位曾祖父母。若一代一代地推算下去,到40代以前,你就有1萬億位祖先。但在西元9世紀時,世界人口只有2億人,這樣算來,用1萬億除以2億,那麼那時的每個人就會出現在每個人的家譜中5000次。但是,還會有很多人沒後裔,因此另外一些人出現在你的家譜中的次數就會更多。以此再往前推算,到了一個時間點,就會有一個人出現在如今65億人所有人的家譜中。而這個人將是現在所有人的祖先。奧爾森推測說,這個人類共同的祖先,原籍很有可能是個中國人。

成吉思汗的1,600萬子孫

2006年5月30日,英國《泰晤士報》的一條消息引起全英國新聞界、科學界以及熱衷於尋根問祖的人們高度關注。消息稱英國「牛津祖先」公司通過「DNA尋根」對比測試發現,現年48歲的英國移民後裔、美國會計學教授湯姆.魯賓遜的Y染色體與成吉思汗的「精確匹配」,魯賓遜被確認為成吉思汗迄今為止,第一位在歐美發現的男性後人。


現年48歲的英國移民後裔、美國會計學教授湯姆.魯賓遜的Y染色體與成吉思汗的「精確匹配」,魯賓遜被確認為成吉思汗迄今為止,第一位在歐美發現的男性後人。(網絡圖片)

這一消息立刻給散落在全球的300多萬人孔子「準後人」提供了靈感,他們也想通過DNA鑑定來驗明正身,並對《孔子家譜》進行第五次大修訂。

在這之前,牛津大學人類基因學教授賽克斯領導的研究小組已發現,成吉思汗擁有龐大的後代群,具有成吉思汗血統的男性可能高達1,600萬,要算上女性後裔,一代接一代的繁衍,那將是非常龐大的一個數字群。

賽克斯指出,他們從亞洲16個地區抽取男性居民的DNA樣本,結果發現8%的居民擁有同一男性染色體。通過檢測染色體的微小變化,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這些人共同的祖先都生活在12到13世紀之間。同時,將這些基因變化的證據和成吉思汗12世紀建立的蒙古王國地理版圖的擴展聯繫起來,研究者們推斷這就是成吉思汗的染色體片斷。

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征戰各地,所到之處的歸順者紛紛把美女進獻給他,以致於他的兒孫遍及歐亞大陸。

努爾哈赤的後人

科學家還發現,世界上40%的德系猶太人是4位女人的後代;2003年3月,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蒙古人基因遺傳的研究報告,作者Tatiana Zerjal和中國研究人員對來自中國、蒙古、朝鮮和日本28個族群的1,003名男子的Y染色體進行了檢查,發現他們中有3.3%的人具有同一個男性祖先。他們後來推論說,150萬中國人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的後代。

家譜認祖成吉思汗

有趣的是,2007年02月25日《重慶晨報》刊登了一則消息,稱「遼寧發現成吉思汗後人,百年家譜保存完好」,報導稱,遼寧朝陽市區的寶氏家族傳人近日將秘密保存了百餘年的蒙、滿、漢3種文字的上千件珍貴史料公佈於世,其中一件《寶氏家譜》顯示:居住在朝陽的寶氏家族正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代。


2007年02月25日《重慶晨報》稱「遼寧發現成吉思汗後人,百年家譜保存完好」(網絡圖片)

傳說中,蒙古族有一個始祖母阿蘭,據記載阿蘭與丈夫生了兩個兒子,在丈夫死後又生了3個兒子。阿蘭說3個小兒子是她與一個黃白色的神人的後代,是上天的兒子。從此之後,這3個兒子的後人就被稱為純潔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屬於其中的一支孛兒只斤氏,蒙古部的可汗都出於這個家族,所以被稱為「黃金家族」。

研究人員推測,家譜的保有者、寶氏家族傳人寶廣文應是元太祖成吉思汗20代孫鄂木布楚琥爾的後代,應為鄂木布楚琥爾的孫子色稜或察袞的後人。

華人家譜庫將建成

據3月26日上海《新聞晨報》報導,由上海圖書館主編的《中國家譜總目》將於2007年底定稿,並推出電子版,提供近5萬種家譜資訊的檢索服務,以滿足海內外華人網上尋根的需求。

6年前上海圖書館產生了一個設想:把全球華人家譜收錄到一本書中。該設想很快得到有關部門的配合。6年來,全國相關單位全力配合上海圖書館的編纂工作,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新加坡、荷蘭、中國台灣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中文圖書館和中文資料收藏單位,中國民間家譜收藏者也為編纂工作添磚加瓦,如今一部千萬字傳世巨著《中國家譜總目》,距定稿僅一步之遙。

上海圖書館是中國大陸擁有家譜館藏最多的地方,不少知名人士都曾到上圖查尋家族歷史。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中國家譜總目》主編王鶴鳴回憶說, 1997年5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到上海圖書館視察,他們拿出3本《榮氏家譜》,分別是清代同治年間編修本、宣統年間編修本和民國年間編修本。「我至今還記得,當榮老看到『第31世毅仁』的名字時,興奮不已!當我表示要把世系表複印一份給他,榮老高興地連說三聲『好』!」

據悉,《中國家譜總目》彙集全國各地5萬多種家譜,統一規定了家譜的題名、哪一年編印、誰人主修、始遷祖是何人等信息,將於今年年底正式出版,全書的電子版將適時上線,並不斷加入新的蒐集信息,這將是全球最大的中國家譜電子索引庫,各地華人將足不出戶而追尋到先祖們的足跡。

家譜變遷歷史

據王鶴鳴介紹,家譜的內容、體例和功能的發展演變,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家譜萌芽於先秦時期。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記載。周代的《世本》,記載了遠古黃帝至春秋時期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遷居、名號等,是中國家譜的開山之作。

家譜興盛於漢代魏晉南北朝,那時已出現譜牒之名。尤在南北朝,門閥勢力極度膨脹,官之陞遷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優劣,於是「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國家設譜局,出現審查機構,並出現譜學專家。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打擊門閥勢力,專門組織官員編纂《氏族志》,計293姓,1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來顯赫的家族,列為三等。武則天掌權時又組織人編《姓氏錄》,將武姓列為一等,再次打擊舊有的士族勢力。

在宋代,家譜由「別選舉,定婚姻,明貴賤」的社會政治功能,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倫理道德功能,編修方式由官修發展為私修,內容更加豐富。

明、清以及民國時代,家譜普及,私修家譜蔚然成風。清代康熙、雍正號召修家譜。家譜普及,尤浙、蘇、皖、贛、湘等地,家家修、族族修,有的續修20餘次(一般30年一修)。少數民族也仿效修譜。修譜成全民性的一項文化活動。

1949年以後,家譜被中共列入「四舊」中被掃地出門,近十多年來又開始復甦,尤在海峽兩岸,台灣、福建等省較為突出。台灣近50年來新修家譜約有六、七千種,福建新譜也有數千種。(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文正:人怎麼能去和惡魔唱「同一首歌」
日研發成功一滴血30分鐘診斷遺傳基因
成吉思汗後裔現遼寧河南 族譜為證
基因學家發現介於同卵與異卵之間一對雙胞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