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日暮茶鄉何去何從系報導(下)

「嘸種茶嘜種啥」轉型求生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國賢、游文玉/調查報導

青春歲月種茶烘茶 壯年毅然改休閒農場


雲林縣林內鄉坪頂村有機茶園利用花生殼等有機物改善土質,培養更優質的茶葉。(記者林國賢攝)


南投竹山茶農曾錕山所指的菜園,原本種的是茶樹。(記者游文玉攝)

「這些土壤裡,有我的汗水,我的青春。」將茶園變成休閒農場的楊瑞安,試圖為沒落的坪頂茶業找新出路,這個想法讓他投資上千萬元,他說從來沒有後悔過,但提到種茶、烘茶的歲月,眼神閃過一絲幽暗。

雲林縣林內鄉坪頂村在民國60幾年從南投名間引進烏龍茶樹,開啟坪頂茶業風光時代。當年返鄉種茶、製茶時是剛退伍的年輕人,如今成了50多歲的壯年人,技術與經驗最純熟。面對來自越南、中國的低價茶分食市場,他們因無法割捨對茶的感情,仍然栽進茶產業的經營。

坪頂茶業必須轉型,才有生存空間,是坪頂茶農們的共識,曾獲得全國好茶比賽第3名的坪頂村茶農楊瑞安,因此在6年前把7分多地的茶園耕鋤,轉作休閒農場。

楊瑞安的休閒農場仍是以茶為中心,只是扛鋤頭的手改拿計算機,他曾經陷入困境;成本控制、廣告行銷等等都讓他不斷投入資金,家人朋友都懷疑成本無法回收,但種茶所培養出的堅忍性格,讓他持續經營。

楊瑞安還與社區媽媽們研發40多道茶餐,包括烏龍茶雞、金萱木瓜、茶梅,每道料理都有楊瑞安種茶26年的情感。「我捨不得這裡!」楊瑞安希望結合社區,帶動當地收入,讓為了生計離開故鄉的坪頂人回來共同打拚。

懂得要拚出好口碑 改良土壤種植有機茶

同樣是坪頂人,去年獲得農委會全國好茶比賽第三名的蘇坤顯,選擇以有機方式種植。他不是坪頂最早試驗有機肥的茶農,卻是堅持最久的。

40出頭的蘇坤顯也是在退伍後就回到坪頂種茶,8年前面臨土壤酸化、病蟲害多的困境。土壤不好,種什麼都作白工,當時產量只有高峰期的三分之一。他決定跟著全球農業潮流,朝用藥安全及有機農業培育茶樹。

剛開始,蘇坤顯每年花費上百萬元改良土壤;他移除酸化的土層,加入以肉骨、花生殼、甘蔗渣等發酵有機肥料,加上以人工除草,採收期前不噴農藥,5年後,他的茶園長出了色澤新綠整齊,成半球型的標準葉片。

「以前也是紅土呀,一挖就鬆開了,根本種不出好茶!」抓起一把茶園的土壤,蘇坤顯說,現在泥土有溼度了,也有彈力。不要小看這小小的黑紅色土壤,裡頭蘊含著成千上萬的有機質。

把土壤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成本第二順位,同業認為他過於天真,等批發商用好的價錢收購,大家想法慢慢改變。

現在坪頂村有機茶產銷班共有18位茶農,面積有22公頃多,蘇坤顯說,他們的茶有機質含量都超過10%,而日本的規定不過是3%,品質與口感可以比擬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茶」。

加入有機茶推廣的魏姓茶農說,老人家們談起當年坪頂製茶期間每間茶廠門庭若市,有如不夜城的景象,讓他對坪頂的未來有很大的期待。

等著風光再現的還有在南投竹山種了20多年茶樹的曾錕山。他家門口有一片蔬菜園,旁邊的農田裡有新種的香蕉樹,這些農田原本種的都是茶樹,因無法面對進口茶的打壓,有些農民放棄種茶。

嘸甘放棄製茶功夫 經營產銷班再創佳績

有不錯的製茶功夫,也有固定的行銷通路,要曾錕山放棄種茶,他不甘心。與當地茶農商討後,籌組南投縣竹山冬片茶(在春茶與冬茶間採收的茶)共同經營產銷班,推出蜜香茶、冬片茶,藉以區隔市場。

俗稱「煙仔茶」的蜜香茶,源於種茶不噴農藥,結果蟲子啃咬茶葉面,製出來的茶葉,意外有淡淡的蜜香。

只是不灑農藥,產量不多,剛開始要說服班員投入生產之時,阻力非常大,畢竟每個人都擔心未來的生計。找出活路,並且堅持到底的竹山冬片茶產銷班終於獲得全國十大產銷班的肯定,但曾錕山回憶草創時期,還是覺得有股疲憊感。進口茶不光是打壓茶農的生計,更打壓著茶農的精神。

「嘸種茶,嘜種啥?」頭髮已斑白的曾錕山談到初衷,才稍微回過神。他說:「阮只會種茶,哪決定要繼續種,就要把它種得擱卡好!」聲音不大,卻有股堅定。

茶樹在春風中騷動掙長,茶香瀰漫著,曾錕山踱步巡園,緩緩走向前。
——————————————————————————–
茶鄉春天/品種篇:產地標章 好茶大有來頭
如何確保買到的茶葉確實產自本地?農委會農糧署推動建立茶葉產地證明標章及生產履歷制度;衛生署明年元旦起也將強制市售包裝食品必須標示原產國或原產地,建立本土茶品牌,確保消費者買到好茶。

生產履歷制度 認證本土茶

農糧署表示,目前已有南投縣鹿谷鄉公所取得「南投縣鹿谷凍頂烏龍茶產地證明標章」及嘉義縣政府取得「阿里山高山茶產地證明標章」的註冊,透過標章認證,消費者可以掌握產品產地。

為防範進口茶混充本土茶,農糧署也開始建立生產履歷制度,再配合推動茶葉廠農合作,讓本土茶的生產過程建立更嚴謹的生產紀錄,以及認證追溯系統。

農糧署說,已實施的茶產業調整計畫,每年投入五千餘萬元協助茶農改善產業體質,將能讓台灣本土茶葉更有競爭力。

茶樹品種DNA 已建立圖譜

此外,茶業改良場積極建立台灣茶樹品種DNA圖譜資料庫,作為鑑別其他國家品種的依據;同時也將申請取得品種權,將來若台灣專利茶樹品種被違法輸出國外種植,經國內查驗比對發現盜用品種情事,即可據以向違法者求償,避免茶種外流到國外,回頭傷到自己人。

進口茶衝擊本土茶市場,導致茶農收益受損,如何救濟善後也是茶農關切的話題,農糧署官員表示,未來茶農若請求救助,將由地方政府依據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向農委會提出申請,申請檢具的資料將依據進口增加率、產地價格變動率及生產量變動率等項目評定,判定損害程度,再決定採取救助的方式。記者陳信仁、鍾麗華/專題報導
——————————————————————————–
茶鄉春天/品牌篇:DNA防偽 幫茶驗明正身


阿里山高山茶分級評鑑後的防偽DNA標籤。(記者蔡宗勳攝)

阿里山茶 打出共同品牌

嘉縣高山茶品質遠近馳名,但飽受偽冒之累,經嘉義縣政府農業局積極輔導建構「阿里山高山茶」共同品牌,並透過公所與農會輔導茶葉產銷班加入防偽DNA行列,幫助消費者辨認阿里山茶。

為了有所區隔,嘉義縣政府整合阿里山、番路、竹崎、梅山、中埔、大埔鄉等產茶區建立「阿里山高山茶」共同品牌,希望能在縣政府及農會輔導與監製下,讓消費者都能夠品嚐真正「阿里山高山茶」豐潤口感及香氣滋味。

此外,避免被仿冒茶拖累,嘉義縣府委託生物科技公司,利用多種植物的基因序列製造DNA防偽標籤,貼在茶葉罐身及外包裝盒上,並附測試棉棒,消費者只要以辨識棉棒來回擦拭防偽標籤的藍色DNA印刷區,就會由藍色變成暗紅色,再用滴水或手指擦拭。

防偽標籤 不怕買到假冒的

這套獨步全國的將高經濟農作物與頂尖DNA防偽科技結合的標籤,自九十二年研發啟用之後,除供參與每年春季及冬季全縣性阿里山高山茶評鑑比賽的茶葉使用外,各茶葉產銷班也可以透過所屬公所或農會申請以產銷班名義加入。

不過,有了共同品牌供消費者指名選購,DNA防偽標籤則是最佳保險,但還是有黑心商人勾結不肖旅行業者意圖魚目混珠,因而嘉義縣政府也特別成立了查察小組,不定時上山抽檢,發揮遏止作用及揪出不法。記者蔡宗勳、陳信仁/專題報導
——————————————————————————–

比香氣喉韻 進口差一味


進口茶(左)與台灣本地茶,很難從外觀分辨。(記者游文玉攝)


進口茶(左)與台灣本地茶,很難從外觀分辨。(記者游文玉攝)

台農在中越種植的茶葉回銷台灣,由於茶樹的品種、製茶的機器都來自於台灣,製茶的技術除了茶農本身參與,也指導當地低價勞工所製成的茶葉,使得進口烏龍茶與台灣烏龍茶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僅約略可從色、香、味方面判斷兩者不同之處。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長林金池指稱,因為進口茶都屬於東南亞熱帶地區,茶葉生長速度較快,茶葉比較不耐泡,所以色澤偏綠,香氣、喉韻也較不足。尤其有些進口茶的香氣會略帶一點難以形容的異國味道。

不過,製茶廠謝姓業者說,有中盤商客戶告訴他,賣了3年的越南進口烏龍茶,竟然連茶行都分不出買的是進口茶,更何況一般消費者哪有能力辨別?記者游文玉/專題報導
——————————————————————————–

小辭典:產地證明標章


產地證明標章可確保該項產品或服務的合法來源。

目前已有鹿谷鄉公所及嘉義縣政府,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獲准為核發認證機構,因此該產區內所產茶葉,就可以向這兩個機構申請發給標章,貼於產品外供消費者明確辨識選購。(圖文:記者陳信仁)
——————————————————————————–
小辭典:農產品生產履歷制度


農產品生產履歷制度就是將所有農產資訊公開、透明的保證制度,就如同農產品的身分證。加入生產履歷制度後,作物必須接受輔導考核,從生產開始即詳實記錄,所有收成品也都賦予獨有的條碼驗證,讓購買者得以透過條碼號碼查詢。

國內目前已有稻米、部分蔬果申請加入生產履歷制度,並於「台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提供查詢服務。(圖文:記者陳信仁)(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