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利差大 台股弱 台幣趨貶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台灣利率偏低,海外股市相對台股強勁,誘使國人資金大量移往外幣資產,龐大資金不斷流出追逐利差,造成新台幣匯率持續貶值,連帶造成物價上漲,民眾購買力下降。因此,不少人都在問,新台幣不斷變薄,是否已經貶過頭了?何時會出現由貶轉升反彈走勢呢?

短期內,央行傾向不採取大動作違反市場機能及趨勢,至於長期來看,則需視台灣外利差因素是否消失,若台灣利率仍維持目前水準,新台幣匯率還是看貶。

台經院與中經院兩大研究智庫均預估,低利率與低匯率將使得國內資金更不容易留住,而持續外流;加上台灣外匯存底充裕,新台幣不會再持續貶值,最慢從今年第三季將轉為升值。

民眾抱外幣 加重台幣貶勢

根據央行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全體金融機構吸收的未定期用途及指定用途信託資金已達到二點六八兆餘元,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國人透過銀行指定用途投資海外股市基金。

龐大的資金不斷匯出,導致新台幣不僅對美元走貶,對歐元、英鎊、泰銖等貨幣也貶值,更造成進口物價調漲幅度擴大。值得關切的是,台灣的外幣存款餘額兩年來增加六千億元,民眾對台幣的價值愈來愈沒有信心。

外幣存款 兩年增加六千億

金融界人士認為,新台幣偏弱其實是反映基本面,尤其購買力下滑對生活艱困的民眾無疑是雪上加霜,值得政府部門提高警覺。

近半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匯價貶了一點三%,與此同時,其他主要貨幣對美元卻呈現走升態勢,使得新台幣對歐元、英鎊、泰銖、紐幣、澳幣等大幅貶值,只有對日圓升值;也就是說,新台幣與日圓等兩個同屬於利率偏低的貨幣,近期匯價表現非常令人失望,其原因則與利差交易關聯性極高。

除了海外投資盛況,從金融機構外匯存款餘額近二年不斷飆高,就知道利差因素影響有多大。根據央行統計,今年3月底的外匯存款餘額為新台幣一點八五兆元,比起二年前的一點二五兆元,足足增加了六千億元,民眾捨棄新台幣,選擇其他高收益貨幣的現象,不言可喻。

理財全球化 台幣難挽頹勢

外匯存款只是看中利差誘因,並非造成新台幣匯價持續走疲的原因,對此,金融界人士分析,近年熱錢將新興市場股市往上拱,反觀台股漲勢遠遠落後,加上銀行財富管理發展蓬勃,在理財專員鼓吹全球化佈局的推波助瀾下,國人投資操作越來越靈活,資金大把大把往海外匯,才是讓新台幣匯價難以逆轉頹勢的主因。

央行靈活出招 擋不住貶勢

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資金匯出、台幣貶值、物價上漲,央行面臨龐大的壓力。一位央行官員說,對於雙率出現偏低現象,央行時時都在注意市場變化,最近亦採取了必要措施,未來還會有動作,但不可能採取大動作違反市場機能及趨勢。

央行最近採取的措施包括5月份前十八天已發行一千五百億元可轉讓定存單(NCD )沖銷市場過剩資金,上週連續幾天小幅干預匯市;不過,台幣匯率仍是貶值走勢。

有人將資金外移、台幣走貶,全歸咎於央行的貨幣政策。學者則認為,目前台灣外利差的確是大了點;但是,面對台灣民間投資及消費不振,市場滿手游資,就算央行升息幅度擴大,市場利率也跟不上來,這從每次央行升息半碼,銀行調幅只有央行的四分之一,即可瞭解游資去化困難的程度。

為此,央行盡力沖銷資金,從標售長天期NCD,到開放長天期NCD申購,以及5月份擴大三六四天期NCD標售規模、次數,藉此拉抬市場利率,希望先讓金融市場交易利率回歸到常軌。對於銀行存款、放款利率則維持緩升態度,無非就是考慮到購屋者負擔及內需市場,前者造成債市利率彈升,對企業融資衝擊並不大,後者的緩升策略也不至於壓抑房地產,透露出央行的貨幣政策已比之前靈活許多。

金融界人士表示,短期內,台灣利差因素不會消失,資金逐利現象不會停止,新台幣貶值壓力尚難化解;惟在兩岸政治沒有崩盤下,市場的運作有一定的自然調節機制,當匯價下檔空間有限時,投資人會盤算利差大小與匯率風險,衡量是否應該兌回新台幣,屆時,新台幣匯價就可能產生升值機會。

不過,學者提醒,倘若新台幣偏弱屬於經濟結構因素時,例如區域經濟體的形成,而台灣遭排除在外,企業為了生存,滯留在海外的資金不想匯回來,新台幣失去基本面支撐而走弱,才是政府應該警覺的問題。

至於新台幣相對其他貨幣走疲,又逢國際原物料上揚,使得台灣進口物價面臨大幅調漲壓力,對於中產階級雖有心理上的壓力,節省一點還可以過日子;真正受到重創的是,原本生活已經非常艱困,三餐有問題的民眾,購買力將再度下滑,嚴重波及基本生活所需,其可能形成的社會問題,值得政府正視。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