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福衛三號首次連續觀測南極平流層 國際肯定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二日電)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團隊藉著福爾摩沙衛星三號優越性能,成功觀測到南極平流層連續變化,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GPS掩星技術獲得南極大陸上空大氣溫度垂直結構的連續觀測,這項重要結果將刊載於美國地球物理學會 (AGU)發行的「地球物理通訊」頂尖科學期刊上。

今年是國際極地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全世界50國科學家關注南極與全球氣候變遷同時,台灣福衛三號的六顆小衛星,已經在軌道上默默運轉一年,每天平均有2000個大氣層掩星資料順利轉成可用的大氣資料。

國家太空中心表示,包括歐洲氣象中心、英國、丹麥、西班牙、美國、加拿大、台灣等氣象中心都已將福衛三號資料運用於天氣預報系統,研究方面已約有40個國家490個研究人員註冊使用資料。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王國英與林松錦成功觀測到南極平流層大氣溫度變化,擺脫以往科學家必須遠赴極難到達、且十分酷寒的南極施放探空氣球的困境。

這證明福衛三號可提供比一般探空氣球在空間上更大範圍、時間上更連續的極區平流層觀測資料。

王國英指出,極區平流層的溫度為預測每年南極上空臭氧洞大小的重要氣象參數,研究每年冬季至初春季節發生在極區低平流層 (高度15至25公里間)位置的臭氧急速減少現象(臭氧洞),是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的重要工作。

王國英表示,極區平流層的臭氧洞說明了人為汙染物排放行為,印證了對大氣造成直接影響

他說,極區平流層的臭氧濃度在每年冬季至初春時應該是出現高濃度現象,經由美、英兩國在理論和觀測的証實,發現人為氟氯碳化物確實會對平流層臭氧造成影響,因此才有1987年蒙特利爾公約(MontrealProtocol)嚴格的管制人為氟氯碳化物的排放量。

他進一步發現,每年冬季南極極區上空低溫發展加上缺少太陽加熱大氣的來源,會存在一個非常強勁的極區渦漩(Polar Vortex)。

極區渦漩扮演類似「熱絕緣體」的角色,使得渦漩內部的空氣在整個極區冬季時間不會與極區渦漩外部的空氣混合,因此極區渦漩內部的低溫就成為平流層臭氧減少啟動的重要條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