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走過高峰期 八吋晶圓廠轉型代工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3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友芳)八吋晶圓廠伴隨著台灣半導體業走過成長高峰期,尤其是生產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的八吋晶圓廠,近年來隨著12吋廠先進製程崛起,逐漸轉型代工,陸續進入除役階段。

DRAM生產製造已進入12吋廠為主流,製程技術今年漸由90奈米提升到70奈米,八吋廠競爭力漸消失,南科(2408 )、茂德〔5387〕、力晶〔5346〕、華邦電(2344 )等業者的八吋廠紛轉型代工,連生產Flash(快閃記憶體 )也將面臨八吋廠除役的問題。

南科目前一、二廠為八吋廠,月產能7.3萬片,0.11微米製程除了生產標轉型DRAM之外,也小部分代工應用在伺服器等利基型DRAM。南科副總經理白培霖指出,該公司八吋廠製程技術堪稱同業中最領先者,對公司貢獻獲利約有一半。

隨著12吋廠即將加入量產,南科預計一廠在今年下半年停止生產標準型DRAM,二廠可望今年底轉型,代工將成為兩座八吋廠的任務,暫時沒有出售或獨立分割的計畫。

華邦電位於竹科的八吋廠,目前以0.11微米生產利基型的DRAM、0.13微米生產Flash產品,月產能四萬片,為了尋求八吋廠轉型,將資源往中科12吋廠集中,華邦電今年3月底以83億元價格將八吋廠出售給世界先進〔5347〕,預計明年元月1日移轉,在這之前將逐步從生產記憶體製程導入邏輯製程。

華邦電董事長焦佑鈞表示,世界先進已有八吋廠轉型邏輯代工的經驗,也剛好需要八吋產能,華邦電以0.11微米生產利基型DRAM將無法與12吋廠競爭,將廠賣給世界先進對彼此是一項雙贏的交易。

茂德的八吋廠目前以0.11、0.12微米生產利基型記憶體,月產能達滿載四萬片,包括自家產品與代工在內,茂德計畫一年半到兩年將八吋廠除役,現有廠址將提升為12吋廠,以先進製程生產DRAM。

茂德已獲得政府核准通過八吋廠、0.18微米製程西進中國,預計在重慶投資設廠生產LCD驅動IC、電源管理IC、CMOS影像感測器等產品;不過,茂德不打算從台灣搬移設備,將從他處購買。

旺宏(2337 )12吋廠從去年初出售給力晶後,僅剩八吋廠,預估未來兩年八吋廠也將面臨除役問題。

富爸爸加持 轉型成功

記者洪友芳/專題報導

世界先進〔5347〕七年前宣布由DRAM廠轉型為晶圓代工,在台積電(2330 )的技術移轉下,很幸運地順利轉型成功。

世界先進的八吋廠,原來是生產DRAM產品,企圖建立台灣本土的DRAM自主技術,奈何敵不過DRAM價格大起大落的虧損厄運,2000年,宣布轉為邏輯產品的晶圓代工,2004年7月終止DRAM產品,完全轉型到邏輯產品的晶圓代工領域。

世界先進副總經理謝徽榮表示,從DRAM廠轉型晶圓代工廠,所需增加設備的投資金額算小事,真正關鍵在於製程技術。世界先進站在台積電這「巨人肩膀」上,技術移轉代工製程,得以順利轉型成功。

過去,台灣半導體業德碁、世大也曾企圖從DRAM廠轉行為晶圓代工,其中德碁還花不少錢向IBM技術移轉邏輯IC的晶圓代工,但並沒有順利轉型,德碁、世大後來被台積電合併,可見製程技術是轉型能否成功關鍵。

謝徽榮分析,DRAM為大量生產製造出標準產品到市場銷售,追求高良率與降低成本;晶圓代工則配合眾多特定客戶,為不同客戶生產不同產品,技術難度較高。

世界先進花四年時間轉型,並且大幅減資瘦身。近四年來,營運每年均出現獲利,每股稅後盈餘仍有0.54元,平均產能利用率達100 %,毛利率約37%,遠比晶圓代工的「老二」聯電(2303 )的毛利率16%、每股盈餘0.08元為佳。

另設新公司 專攻代工

記者洪友芳/專題報導

DRAM廠力晶半導體〔5346〕積極投資12吋廠,旗下八吋晶圓廠擬從DRAM「除役」,分割獨立為新公司─鉅晶電子,以專攻晶圓代工領域,力晶並打算第一代的12吋廠也將陸續加入鉅晶行列,轉型為晶圓代工。

力晶總經理謝再居表示,對於力晶將八吋晶圓廠獨立分割為新公司,也許外界有不同的解讀,但實際上動機單純,DRAM廠跟晶圓代工是兩種不同的營運模式,DRAM大量生產製造後往客戶端堆貨,晶圓代工則要拉客戶,且生產客製化產品。

為使八吋廠轉型晶圓代工運轉順利,力晶董事會已通過將八吋晶圓廠分割獨立,移轉給新公司鉅晶電子,八吋廠相關營業價值暫定為新台幣75億元,力晶擬以每15元換取鉅晶新發行普通股一股,將共換取五億股。

力晶目前八吋廠月產能近四萬片,最先進製程到0.15微米,目前以生產特殊應用的記憶體、影像感測IC、驅動IC及部分邏輯IC,今年第一季八吋廠佔營收比重僅6%。

謝再居指出,除了八吋廠外,該公司第一代的12吋廠例如12A,目前代工比重約佔10%-15%,將不再花高代價更新設備、推升製程,預計二、三年後「除役」年限到,也將納入鉅晶電子,轉型為晶圓代工,否則,從90奈米製程推升到70奈米製程,機器設備轉換的支出估約花超過百億元以上,未來70奈米推升到50奈米,花費更高達數百億元。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