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走过高峰期 八吋晶圆厂转型代工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3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洪友芳)八吋晶圆厂伴随着台湾半导体业走过成长高峰期,尤其是生产DRAM(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 )的八吋晶圆厂,近年来随着12吋厂先进制程崛起,逐渐转型代工,陆续进入除役阶段。

DRAM生产制造已进入12吋厂为主流,制程技术今年渐由90奈米提升到70奈米,八吋厂竞争力渐消失,南科(2408 )、茂德〔5387〕、力晶〔5346〕、华邦电(2344 )等业者的八吋厂纷转型代工,连生产Flash(快闪记忆体 )也将面临八吋厂除役的问题。

南科目前一、二厂为八吋厂,月产能7.3万片,0.11微米制程除了生产标转型DRAM之外,也小部分代工应用在服务器等利基型DRAM。南科副总经理白培霖指出,该公司八吋厂制程技术堪称同业中最领先者,对公司贡献获利约有一半。

随着12吋厂即将加入量产,南科预计一厂在今年下半年停止生产标准型DRAM,二厂可望今年底转型,代工将成为两座八吋厂的任务,暂时没有出售或独立分割的计划。

华邦电位于竹科的八吋厂,目前以0.11微米生产利基型的DRAM、0.13微米生产Flash产品,月产能四万片,为了寻求八吋厂转型,将资源往中科12吋厂集中,华邦电今年3月底以83亿元价格将八吋厂出售给世界先进〔5347〕,预计明年元月1日移转,在这之前将逐步从生产记忆体制程导入逻辑制程。

华邦电董事长焦佑钧表示,世界先进已有八吋厂转型逻辑代工的经验,也刚好需要八吋产能,华邦电以0.11微米生产利基型DRAM将无法与12吋厂竞争,将厂卖给世界先进对彼此是一项双赢的交易。

茂德的八吋厂目前以0.11、0.12微米生产利基型记忆体,月产能达满载四万片,包括自家产品与代工在内,茂德计划一年半到两年将八吋厂除役,现有厂址将提升为12吋厂,以先进制程生产DRAM。

茂德已获得政府核准通过八吋厂、0.18微米制程西进中国,预计在重庆投资设厂生产LCD驱动IC、电源管理IC、CMOS影像感测器等产品;不过,茂德不打算从台湾搬移设备,将从他处购买。

旺宏(2337 )12吋厂从去年初出售给力晶后,仅剩八吋厂,预估未来两年八吋厂也将面临除役问题。

富爸爸加持 转型成功

记者洪友芳/专题报导

世界先进〔5347〕七年前宣布由DRAM厂转型为晶圆代工,在台积电(2330 )的技术移转下,很幸运地顺利转型成功。

世界先进的八吋厂,原来是生产DRAM产品,企图建立台湾本土的DRAM自主技术,奈何敌不过DRAM价格大起大落的亏损厄运,2000年,宣布转为逻辑产品的晶圆代工,2004年7月终止DRAM产品,完全转型到逻辑产品的晶圆代工领域。

世界先进副总经理谢徽荣表示,从DRAM厂转型晶圆代工厂,所需增加设备的投资金额算小事,真正关键在于制程技术。世界先进站在台积电这“巨人肩膀”上,技术移转代工制程,得以顺利转型成功。

过去,台湾半导体业德碁、世大也曾企图从DRAM厂转行为晶圆代工,其中德碁还花不少钱向IBM技术移转逻辑IC的晶圆代工,但并没有顺利转型,德碁、世大后来被台积电合并,可见制程技术是转型能否成功关键。

谢徽荣分析,DRAM为大量生产制造出标准产品到市场销售,追求高良率与降低成本;晶圆代工则配合众多特定客户,为不同客户生产不同产品,技术难度较高。

世界先进花四年时间转型,并且大幅减资瘦身。近四年来,营运每年均出现获利,每股税后盈余仍有0.54元,平均产能利用率达100 %,毛利率约37%,远比晶圆代工的“老二”联电(2303 )的毛利率16%、每股盈余0.08元为佳。

另设新公司 专攻代工

记者洪友芳/专题报导

DRAM厂力晶半导体〔5346〕积极投资12吋厂,旗下八吋晶圆厂拟从DRAM“除役”,分割独立为新公司─钜晶电子,以专攻晶圆代工领域,力晶并打算第一代的12吋厂也将陆续加入钜晶行列,转型为晶圆代工。

力晶总经理谢再居表示,对于力晶将八吋晶圆厂独立分割为新公司,也许外界有不同的解读,但实际上动机单纯,DRAM厂跟晶圆代工是两种不同的营运模式,DRAM大量生产制造后往客户端堆货,晶圆代工则要拉客户,且生产客制化产品。

为使八吋厂转型晶圆代工运转顺利,力晶董事会已通过将八吋晶圆厂分割独立,移转给新公司钜晶电子,八吋厂相关营业价值暂定为新台币75亿元,力晶拟以每15元换取钜晶新发行普通股一股,将共换取五亿股。

力晶目前八吋厂月产能近四万片,最先进制程到0.15微米,目前以生产特殊应用的记忆体、影像感测IC、驱动IC及部分逻辑IC,今年第一季八吋厂占营收比重仅6%。

谢再居指出,除了八吋厂外,该公司第一代的12吋厂例如12A,目前代工比重约占10%-15%,将不再花高代价更新设备、推升制程,预计二、三年后“除役”年限到,也将纳入钜晶电子,转型为晶圆代工,否则,从90奈米制程推升到70奈米制程,机器设备转换的支出估约花超过百亿元以上,未来70奈米推升到50奈米,花费更高达数百亿元。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