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往古的滋味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古代飲食店

  先秦時代的市集上,已經有了飲食店。東周時代,飲食店在市鎮上當有一定規模和數量了,《論語·鄉黨》有「沽酒市脯不食」的孔子語錄,《史記·魏公子列傳》有「薛公藏於賣漿家」的故事,《刺客列傳》有荊軻與高漸離「飲於燕市」的記載,都是直接的證明。

  司馬遷還提到當時經營飲料的張氏,成了巨富;經營肉食的濁氏,比當官的還神氣。

  隋唐五代的市肆飲食,雖無全面記述,古文獻中留下的線索還是不少。據《郡國志》說,隋大業六年(610年),外國使者到達長安,請求入市交易。隋煬帝為了擴大影響,命修整店舖美化市容,外國人進酒樓飯店可放開肚皮吃喝,分文不取,所謂「醉飲而散,不收其值」。

  小型專營飯館飲店也很多,長安頒政坊有餛飩店,輔興坊有胡餅店,長樂坊有稠酒店,永昌坊有茶館,行街攤販也不少。閶闔門外的「張手美家」食店,更是花樣翻新,《清異錄》說這店經營的是年節時令小吃,按節令變換輪番供應風味食品,如寒食節的「冬令粥」、中秋節的「玩月羹」、臘日的「萱草面」等。

  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述,汴京御街上的飲食店中,經營正規的稱為「正店」,大概有點像現代的星級飯店的味道。《東京夢華錄》說「在京正店七十二戶,此外不能遍數,其餘皆謂之腳店」。

  一些大店經營時間很長,不分晝夜,不論寒暑,顧客盈門。有的酒店,飲客常至千餘人,規模很大。《武林舊事》說,臨安也有不少名店,如大和樓、春風樓、豐樂樓、中和樓、春融樓、太平樓、熙春樓、三元樓、五閒樓、賞心樓、日新樓等,名號極雅。

  飲食店在宋代大體可區分為酒店、食店、麵食店、葷家從食店等幾類,經營品種有一定區別。麵食店在客人落座後,店員手持紙筆,詢問各位,客人口味不一,或熱或冷,一一記下,報與掌廚者。不一會兒,只見店員左手端著三碗,右臂從手至肩馱疊約二十碗之多,順序送到客人桌前。客人所需熱面冷面不得發生差錯,否則他們會報告店主,店員不僅會遭責罵和罰減佣金,甚至還有被解雇的危險。

  飲食店的業務量大了,廚師數量也就要多一些。再加上經營品種十分繁雜,廚師的分工也就順理成章了。紅案、白案即是分工,或者稱作菜餚、麵點,菜餚又可分為冷菜、熱菜,麵點又有大案、小案。不少廚師都擅長一技或多技,所以就有了烹調師和麵點師。

  素食起源

  關於素菜素食的起源,研究者的看法很不一致,或以為與佛教傳入有關,或又籠統地認為起源於史前社會。首先在素食的定義上就不大一致,或指肉食之外的素食,或指佛教徒的齋食。在中國,在佛門首倡食素的據說是梁武帝蕭衍,他是一個十分虔誠的佛教徒。

  天監十年(511年),梁武帝作《斷酒肉文》,立誓永斷酒肉,並以之告誡天下沙門。佛教傳入中國後,對素食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最早的素食卻並不源於佛教。與佛教相關的素食之風,自蕭梁時刮起,至唐代已愈刮愈烈,客觀上推動了素食烹調工藝的發展。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有這樣一則記載,說唐代崔安潛崇奉佛教,不用葷食,宴請同僚也是如此,用麵團及蒟蒻之類染作顏色,做成豚肩、羊臑、膾炙模樣。

  崔安潛發明的,是素菜葷做的方法。崔氏身居高位,甘願素食度日,與朝廷風氣很有關係,當時便盛行素食之風。在他那時約半個世紀以前,唐文宗於開成二年(837年)有一道詔書,說在自己的生辰之日,天下賜宴,本不想屠宰殺生,用意倒不是崇奉佛門,又恐臣下不明白我的意思,要大擺齋筵,反而更加凋耗物力。從今以後,宴會雖用素食,也可以擺上葷食。看來當時素宴比葷宴開銷還大,可見素食製作水平已相當高了。

  何謂素食?素食是相對肉食而言,是指完全以植物類原料製作的食品。無肉食的素食,是農耕民族的主要飲食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農耕一發明,素食也就出現了。雖然素食有久遠的歷史淵源,但作為一個菜系的形成,當是在唐宋之際才開始的。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雖提到一些素菜的製作方法,但那些素食還是不能與後來的素食相提並論的。到唐代有了花樣素食,北宋都市有了市肆素食,有專營素食素菜的店舖,僅《夢粱錄》記述的汴京素食即有上百種之多。宋代有了較多的素食研究著作和素食譜,林洪的《山家清供》、《茹草紀事》,陳達叟的《本心齋蔬食譜》,都是提倡素食的力作。

  明清兩代是素食素菜的進一步發展時期,尤其是到清代時,素食已形成寺院素食、宮廷素食和民間素食三個支系,風格各不相同。宮廷素菜質量最高,清宮御膳房專設素局,能製作二百多種美味素菜。寺院素菜或稱佛菜、釋菜、福菜,僧廚則稱香積廚。寺院素菜製作十分精細,蔬果花葉皆能入饌。民間素菜在各地市肆菜館製作,各地都有一些著名的素菜館,吸引著眾多的食客。

  菜系的形成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自然氣候、地理環境和物產都有特色,各地人民的生活習慣與傳統風俗也多有差異,所以在吃什麼和怎麼吃的問題上,各有各的創造發明,形成了各自的許多特點。由於歷史的發展與文化積累,不同的地方菜系也就逐漸形成了。

  菜系的形成時代,烹飪史專家研究的結果出入很大。一種意見認為,菜系的形成有古老的歷史。由於菜餚特色的表現是以物產為依據的,各地的物產,時代越早差別越大,基本口味就有了差異,這種差異的形成,可能時代很早。

晉代張華《博物誌》說,「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膻也」,講的正是這種物產上的差異。

此外,烹調方法的不同,也是菜系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口味的定型,離不開這一個條件。有人根據相關文獻研究,認為中國菜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初期,已有三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先秦時代菜系的南北分野已非常明顯,北方以齊魯風味為代表,南方以荊吳風味為代表。唐宋以後,各地方菜系相繼形成,以後逐漸增加,現在已有了以各省區命名的幾十種菜系。

  另一種意見認為,到秦漢時代,各地菜餚才有明顯的風味特色,如北方重鹹鮮,蜀地好辛香,荊吳喜甜酸,有了傳統習慣上的明顯差別。但是菜系的初步形成,是晚在宋代才開始的,當時的市肆菜餚有了明確的「南食」和「北食」之名,還有所謂「川飯」。

到明清時代,主要菜系大體都已形成,正如《清稗類鈔·飲食類·各省特色之餚饌》所說:「餚饌之有特色者,為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這裡已包納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幾大菜繫了。

  中國的大菜系究竟有多少,研究者們的意見並不統一,有四大菜系說、八大菜系說,也有十二大菜系說等,爭議很大。其中公認的有四大菜系,即魯菜、川菜、蘇菜、粵菜,其他比較著名的還有京菜、滬菜、閩菜、湘菜、鄂菜、浙菜、皖菜和秦菜等。

    菜名有學問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沒有無名的菜餚。傳統菜當然有傳統名稱,以名誇菜;創新菜一定取新穎名號,以菜誇名。

  據烹飪史行家的研究,中國菜餚的命名重在一個「雅」字。大量菜餚的名稱,都幾乎是直接從烹調工藝過程中提煉出來的,以料、味、形、色、質、器及烹飪技法命名,表現出一種質樸之雅。以食料命名的,如荷葉包雞、鰱魚豆腐、羊肉團魚湯等;以味命名的,有五香肉、十香菜、過門香等;以形命名的,有櫻桃肉、蹄卷、太極蛋等;以質命名的,有酥魚、脆姜、到口酥等;以色命名的,有金玉羹、玉露團、琥珀肉等;以烹法命名的,有炒肉絲、粉蒸肉、干煸鱔魚等。

  以人名菜,以典名菜,也是傳統菜餚常用的命名方法,表現出諧謔之雅。麻婆豆腐、東坡肉等,就是以人名菜的例子,其中包含有對餚饌創製者的紀念。以典取名的例子也有不少,「消災餅」是唐僖宗李儇在狼狽逃蜀的路上,隨行宮女所獻的普通餅子。唐高僧慧寂為道士誦經行道時用果脯、麵粉、蔬菜、竹筍制的羹湯,稱為「道場羹」。五代竇儼官拜翰林學士,他喜食用羊眼為料制的羹,時稱「學士羹」。「油炸鬼」是宋代人恨秦檜而對油條的叫法。

  中國菜餚命名的方法,最主要的和大量應用的還是寫實的質樸方法,研究者認為它是一種如實反映原料構成、烹製方法和風味特色的命名法。

  先秦時代沒有完整的菜單留傳於世,不過由三禮的片斷記述,尤其是《禮記·內則》上的若干文字,我們大略知道一點當時菜餚命名的法則。所列菜名有牛炙、羊炙之類,以原料和烹法結合命名的較多。

  到了漢代,菜餚的命名大體承襲了先秦時代的格式,名稱上少不了主料加烹法,一看名字便知是什麼菜餚。漢代比較完整的菜單是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竹簡上書寫著隨葬在墓內的一款款菜餚,少數菜名中還列入了輔料,顯得更為直觀,如有牛白羹、犬肝炙、鹿脯、炙雞、魚膾、臘兔等。

  《齊民要術》上所見菜名,應當是南北朝時期或者可上溯到魏晉時代的大眾化菜名,如酸羹、雞羹、膾魚蓴羹、蒸熊、蒸雞、炙豚、肝炙、餅炙、糟肉等,這些菜名已相當規範了,基本是食料加烹法的命名格式,個別的還強調了輔料或佐料。

  到隋唐時代,菜餚命名方法有了根本的改變,傳世菜單上很少見到先秦至南北朝時的那種質樸的菜名了,以味、形、色、人名、地名、容器名入菜名的現象已很普遍,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也開始用於菜名,這與文人們關注飲食的風氣以及文學發展的程度有關。

《清異錄》收錄隋煬帝尚食直長謝諷《食經》中的餚饌五十三款,那些名稱給人以全新的感覺,讓人感到已是名不副實了。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也收在《清異錄》中,食單中的幾十種餚饌名稱,命名風格與謝諷《食經》是一致的,如光明蝦炙、貴妃紅、七返膏、金鈴炙、見風消、玉露團、長生粥、過門香等。

  不論是謝諷《食經》,還是韋巨源《食單》,所列菜名都是皇上的御膳,名稱華麗一些理所當然。不過由其他資料看,唐代民間的餚饌名稱,比起御膳也並不遜色,可見當時這種多角度的命名方法,已運用相當普遍,也相當熟練了。

  宋代開始,菜餚的命名趨向質樸,給人以反璞歸真的感覺。從此以後,質樸的命名成了採用最廣泛的方法,不過在文人圈子裡,在皇家筵席上,標新立異的命名也還是有的,多是立意吉祥祈福而已。

文章來源: 中國藥材GA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