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記者稱中國新聞界經常實行自律

標籤: ,

【大紀元5月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若思2007年5月7日華盛頓報導)美國一位榮獲普利策獎的資深新聞記者正在中國的汕頭大學教書。這位記者說,在講壇上他並不覺得受到限制。但是另一位在中國教書的美國新聞專家說,中國新聞界常常實行自我審查。

*中國新聞課堂較寬鬆*

彼得.阿內特是世界著名的戰地新聞記者。他1966年在越南戰場上為美聯社進行採訪期間,榮獲了當年的普利策獎。從今年2月起,阿內特在汕頭大學的新聞學院執教一個學期。阿內特在接受法新社的採訪時說,他在講壇上並沒有發現受到限制。阿內特說:“我原來以為對於我們談論的話題會有所限制,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美國北卡大學新聞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趙心樹教授說,他相信阿內特說的是實情。

趙心樹說:“尤其是在教書這個範圍裡,只要不是公開發表的東西,確實不是很嚴重的,不會因為你說了一句話,就像文革中間一樣把你關進監獄。這樣的事情是不會出現了,尤其這只是在課堂上講課而已。”

*新聞界自我審查較常見*

但是同在汕頭大學執教的另一位美國新聞學教授、以前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書的彼得.赫福特對法新社說,中國的新聞檢查最常見的是新聞界自我審查。赫福特說,雖然新聞當局決定新聞記者甚麼題材不可以碰,但是“沒有人把法律寫下來”。因此,新聞記者們要自己給自己施加限制。

北卡大學的新聞學教授趙心樹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說,中國官員在進行新聞檢查時自己也覺得心虛,因此往往不留證據。趙心樹把新聞檢查稱為“刪裁”。

趙心樹說:“中國媒體在轉型期間一個特有的現象,就是它也知道刪裁是個不好的東西,它有這麼一種觀念,就是不應該刪裁,或者別人認為我不應該刪裁,所以在進行刪裁的時候,中宣部等等常常是不成文的,他通過打電話,甚至用鉛筆(來進行刪裁)。

“以前中宣部有一個領導發明出一個辦法,就是他刪東西、批條子的時候,不用鋼筆,用鉛筆。就是不留證據。宣傳部的人打電話,說這個標題改一改,或是把那個內容去掉,常常會補一句,『不能說是我說的』。”

趙心樹說,因此,很多刪裁都是不成文的、沒有明文規定的,是口頭的、故意的模糊。這種情況使得下面的記者、編輯為了安全起見,進行自我檢查,並把限制的範圍設想的寬一些。因此,趙心樹說,他同意赫福特教授的說法,就是中國新聞界在刪裁方面最嚴重、最常見的現象是自我刪裁。

*擔心同行飯碗 記者違心自律*

但是趙心樹指出,中國的新聞工作者並不願意進行自我刪裁,他們這樣做是制度上的原因。不進行自我刪裁,一旦犯規、出格,就會給自己的媒體帶來麻煩,嚴重的可能要關門。因此,編輯們不但要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擔心,也要為同事們的飯碗擔心。

捍衛媒體權益組織“記者無國界”說,中國是世界上虐待新聞記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現在有31名新聞工作者和50位在網絡上發表不同政見的人士遭到關押。記者無國界在2007年度的報告中說,中國當局對國內媒體的控制比以前更嚴了。

針對這一點,中國旅美資深新聞記者張偉國說,媒體的發展前景比以前更廣闊了,但是中國當局主觀上確實希望加緊對媒體的控制。

張偉國說:“比如講,新的媒體在不斷湧現,打擦邊球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網絡博客產生以後,正常媒體或主流媒體上發不出來的東西繼續在其他渠道、特別是網絡上得到傳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它的控制是有所減弱,或者說是有所鬆動。”

張偉國說,在另一方面,管理新聞媒體的部門和機制還是舊的,在傳統的軌道上運行,因此不斷發生衝撞,也一直試圖用傳統的方法加緊控制,以致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網絡警察隊伍,甚至把以前居民委員會的舉報制度應用到網絡上來。指導思想就是要加緊控制,層層設防。

視頻:馬國紀念世界新聞自由日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搶救總預算 蘇今邀聚25縣市長
吳振偉獲頒耶魯法學院傑出校友獎
《炎黃春秋》連發呼籲民主的文章為何安然無恙?
廣州數百頭豬染病可疑死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