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無米樂導演:旨在喚醒台灣生命力價值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6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二十三日專電)代表台灣角逐南非德班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的「無米樂」,導演顏蘭權、莊益增表示,這部片子雖然是以有點哀傷的結局收場,但如何重新喚醒台灣生命力的價值,才是他們想表述的重點。

敘述台南縣後壁鄉農村生態和農民生活的「無米樂」,參展前曾陸續獲得台北電影節媒體推薦獎、南方影展觀眾票選獎和台灣紀錄片雙年展首獎等,在德班首映期間,也贏得全球其他影視製作人的高度讚揚,連許多僑胞看後也勾起兒時回憶和對台灣故土的懷念。

提起「無米樂」的拍攝過程,顏蘭權說,當初接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社區總體營造宣導短片時,聽到後壁鄉稻農的一些小故事後,反而產生一股莫名的衝動,覺得這些老農民的價值如果再不記錄,三十年後可能更沒有人知道農業和農民對台灣的貢獻。

這部影片雖然是以政府推動休耕計畫、農民表面上因無米可種而感到更快樂,但這群農民真的感到更快樂了嗎?莊益增認為,這部片子只是希望透過現實寫照的方式,試圖指出農民的困境。

從播種之前快樂地耕作、到收成時面臨的現實痛苦,透過片中主人翁崑濱伯等人的表述,顏蘭權和莊益增說,現在還在台灣土地上辛勤耕種的老農民,可說是最可憐的一代人。

在以前,農業生存維繫還後繼有人,但已六、七十歲的老農民,面臨後繼無人又得承受休耕的打擊下,即使種稻已毫無利潤可言,但對這群老農民來說,他們還是要做到最後一口氣,否則就是對不起天、對不起地和祖先。

莊益增以作家黃春明說過的一段話指出,「農業是人格成長的教師,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農業,就不可能存在什麼文明」,而隨著台灣農業體系日漸凋零,在人人高呼愛台灣、愛土地的口號下,莊益增說,真正愛台灣和愛這片土地的,反而是這些不會講只會做的老農民。

顏蘭權和莊益增表示,政府推動的休耕計畫等於是放任農民自生自滅,並造成農村文化和農業生態的惡性循環。

他們說,例如,水利灌溉系統荒廢,失去土地涵養功能的農田一旦休耕,便很容易鬧水災,而休耕農田的有害昆蟲更會跑到相鄰的分期耕作田地,這只會讓農民增加農藥使用量致使生態環境變得更差,而擁有農村共同體概念的農民,休耕後反而又增加其他尚留在農村人口的失業情況。

透過這部紀錄片,只是真實的記錄下台灣農民的困境而不做任何指控,但莊益增說,許多看過「無米樂」的觀眾,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台灣農業的危機,即使這部影片未做任何結論,不過以台灣老農民性格帶出的人生觀和生命觀,才是「無米樂」關心的重點。

首次代表台灣參加德班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的「無米樂」,將與來自全球另外五十部作品爭取最佳紀錄片獎項,經三位評審評判後,七月一日再公布最後得獎者,而透過二十一日的首映介紹,「無米樂」已讓同時參展的七十七國更加了解台灣另一文化風貌。

相關新聞
常看搜救犬新聞轉而關注 蘇宗怡目前收編5隻街貓
《龍捲風暴》7月中上映 北美首映票房估5千萬美元
金曲星聲代開跑 新人獎入圍者頒獎前夕公開獻唱
「金曲35」舞台設計曝光 主舞台側邊搭設延伸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