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者:綜合國際與台灣島內各因素 促成解嚴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沂鋒台北十五日電)解嚴二十週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今天說,解嚴是黨外人士的打拚犧牲、廣大人民的支持、海外台灣人的努力、美國國會議員的壓力以及故總統蔣經國「一隙之明」願意讓步,綜合起來才得以完成的。

財團法人群策會舉辦「從台灣民主化到國家正常化」論壇,陳儀深發表論文表示,1979年十二月發生的美麗島事件,1986年九月民進黨成立,都對解嚴造成衝擊。

陳儀深表示,1986年三月蔣經國召集國民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會中決定「政治革新」,五月開始由蔣經國直接指示,開始與黨外勢力進行「溝通」工作。

他說,當時流亡在美國的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也積極籌組「台灣民主黨」,多少牽動島內政局。在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努力下,美國參議員甘迺迪、貝爾等人成立台灣民主化委員會,1986年六月二十五日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與人選小組共同決議要求國民黨政府「容許新政黨成立」,以上種種國際因素,當然有助於解嚴。

與會的台灣綜合研究院顧問阮銘表示,二十世紀的八零年代,國民黨政權遇到空前危機,1979年一月一日,美國卡特政府和中國建交。另外,美麗島事件後的台灣民主運動,已經不是外來政權的戒嚴法所能壓制的。

阮銘說,這是歷史關鍵時刻的重大抉擇,蔣經國認清「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拒絕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聯蔣反獨」策略,表達「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政策。對內,蔣經國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把台灣投入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歷史前進潮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