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盡台灣心力 陳怡文籲民眾寫信參與國際聲援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2日報導】-新台客文藝復興VS創意起飛專題報導系列之七(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二十二日電)「台灣屬於地球百分之二十,卻使用百分之八十資源的人」,七年級的陳怡文有早熟的哲思體悟。早年台灣政治犯曾受惠於國際特赦組織聲援,因此,她投入拍攝紀錄片,回顧過往,呼籲現在享自由民主的台灣民眾,用母語寫聲援信,集眾人之力,打破全球各地不公義、不公正的柵欄。

不少新一代台灣年輕人,常展現令人讚嘆不已的大愛情操。才二十五歲的陳怡文,投入非政府組織(NGO)志工服務卻已長達近十年。

「高中那年暑假,在家很閒,媽媽就問了一句你怎麼不去當志工?我說,好啊!」她回憶,沒想到從此結不解之緣,每個寒暑假日都投入志服,大學畢業後,更正式踏入這個領域。

問起為何這麼年輕就願意投入志服工作?「不是我服務別人,也不是我願意付出,事實上,我只是願意陪伴別人,有一天,被這些不是那麼容易信任別人的人接納之後,心中會有種難以形容的充實感」,陳怡文說。

其實,陳怡文的父親是內閣閣員,但她嚴禁自己透過父親的關係取得資源,也不要父親為她所服務的NGO宣傳,她的同事從來不曉得她的父親是誰。

她說,「我的生活過得很好,所以,我很了解我很幸運;事實上,台灣的民眾屬於地球上百分之二十,卻使用地球百分之八十能源資源的人,台灣民眾比起許多貧窮落後國家居民要幸運得多」。

因此,有一天她很感慨的向母親說,「如果我沒辦法改變台灣,未來我想搬到非洲,成為地球上百分之八十,卻僅使用百分之二十能源的人」。

「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是陳怡文的堅持,曾投入善牧少女之家、露德協會、聖道兒童之家志服工作,她現在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服務。

在台灣還是白色恐怖年代,國際特赦組織國外小組曾認養當年台灣政治犯施明德、呂秀蓮、彭明敏、陳菊、柏楊等人,不斷寫信聲援,力促台灣政府釋放他們。

當年台灣曾受惠於國際特赦組織來自各國的聲援,陳怡文很希望現在享有自由民主的台灣民眾也能回饋世界,只需寫聲援信就能集眾力之力,協助打破全世界不公正、不公義的柵欄。

陳怡文正在籌拍國際特赦組織的紀錄片,專訪當年曾受國際特赦組織聲援的柏楊、陳菊等人。

「只要我們寫信,就會為他們帶來希望」,陳怡文說,有時集合眾人之力所發揮的能量是難以想像的。

例如當年國際特赦組織發起聲援施明德時,不斷寫信給施明德及台灣政府,要求公開政治犯消息,確實為政府帶來壓力。這些聲援信來自世界各地,由每個小人物發起,最終卻能發揮聚沙成塔的功用。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的紀錄片預計今年夏天可以完成,屆時還將剪接成一分鐘廣告片,陳怡文希望可以尋求電視台公益廣告時段播出,號召更多台灣有志之士投入國際聲援之道。

她說,參與國際聲援,一點都不難,大家只要用母語寫信,然後寄到需要被聲援的人及當地政府,來自於全球各地,用不同語言所寫成的一人一信,自然而然會對不公義不公正的公權力形成某種形成的壓力。

陳怡文表示,在荷蘭有四分之一的人都是國際特赦組織的會員,人權至上的理念讓他們隨時關注其他國家不人道不公義的事。在台灣,國際特赦組織的會員卻很少。

「台灣應該為世界盡一份心力」,本身拒吹冷氣,盼達成抗暖化的陳怡文,正努力說服更多台灣人對世界付出關愛。台灣年輕人的大愛為台灣及世界帶來一股希望暖流,這是新一代的台灣精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