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源頭生態5大危機 專家:禍延逾億人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7月9日報導】在全球暖化等環境因素下,中國長江源區生態面臨五大嚴峻威脅。中國長江源區的生態環境面臨五大嚴峻威脅:冰川融化、河流枯竭、湖泊萎縮、沙漠化嚴重、垃圾為患。專家警告,長江源區生態問題就像傳染病,將禍延長江中下游及全國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逾億民眾。

據香港《明報》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和中國科學院專家,6月間遠赴青藏高原人煙稀少的長江源頭區,考察全球暖化及人類破壞對當地生態的影響。考察隊伍由青海省西寧出發,全程1,300公里,終點站是唐古拉山下的長江源頭沱沱河。

報導說,受氣溫升高影響,崑崙山、唐古拉山冰川明顯後退,可可西裡一些小冰川甚至已全部消失。沱沱河源頭各拉丹東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退縮率達每年7.4%至9.1%。

另外,凍土帶不斷升高,1980年代,崑崙山西大灘的凍土帶在4,150米,現在升到4,300米以上。凍土的活動層(融化層)加厚,融化深度由1米加厚至1.2米。

冰川和凍土的融化將導致長江中下游水源供給不穩定、水量減少。土壤乾化、沙漠化及沙塵暴加劇。

報導說,過去40多年,長江源區氣溫升高、雨量減少、蒸發量增加,導致本來乾旱的高原地帶水資源更加短缺。以沱沱河為例,河面蒸發量大幅增加,雪山融水的補給遠遠不能彌補蒸發量,流水量逐年減少。

報導引述中國環保人士楊勇說,沱沱河已出現冬天季節性斷流。這種現象近年在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受威脅的除了長江,還有黃河、瀾滄江等重要水系。他說,湖泊水位普遍下降、面積減少,並因蒸發量大而出現鹽化現象。

據表示,長江源頭的赤布張湖已萎縮解體為4個子湖。1970年代至今,青海湖水位下降3公尺多,面積縮小200多平方公里,水位如今正以每年約8厘米速度下降。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副院長李世傑1990年曾去可可西裡無人區考察,當時有個23.5平方公里、水深1.3公尺以上的湖泊,1998年他再去考察時,湖泊已完全枯竭。

他說,受氣候暖化、過度放牧及鼠害等影響,長江源區地表植被普遍乾化、沙化,流動沙丘正在擴大,形成沙丘鏈。

當地氣象站數據顯示,長江源區草原退化率不斷提高,高寒草原由八零年代的平均退化率3.9%,上升到1990年代的4.6%。

中國環保專家指出,長江源區草原退化及沙化情形日益嚴重,沙化帶以每年擴大2%的驚人速度增長,「現在崑崙山的沙塵暴要比北京大10倍」。這些夾帶沙泥的河水,順著長江順流至中下游,將影響沿岸生態及社會發展,成為另一條黃河。而沙漠化加劇,河水含沙量增加,長江中下游居民可能要飲泥水。

而現實發生的是,長江正源--沱沱河的流量逐年減少,存在枯竭危機,而且隨著長江源區人口增多、人類活動增加,沱沱河水飽受垃圾汙染,已經不再純潔,居民要從數十公里外買水飲用。@

相關新聞
尼爾森全球調查:全球暖化引發民眾憂心倍增
報告:北極冰層融化速度快於預期
全球大企業承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Live Earth全球演唱雪梨揭幕 原民舞蹈開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