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產品質量問題風波持續

人氣 3

【大紀元8月24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燕明報導)中國製造的產品質量問題在國際引發的風波在持續。繼牙膏、玩具之後,一批兒童服裝及毛毯也被新西蘭及澳洲政府回收。中國市民和學者對中國產品的安全性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繼中國一批兒童服裝被新西蘭政府檢測認定沒有達到安全標準而回收後,新西蘭及澳洲星期三還回收了一批中國制的毛毯,認為其甲醛含量超過標準。

在這以前,中國出口到美洲、歐洲、澳州等地的牙膏、咳嗽糖漿、玩具等被檢測認定不達標而回收。從而引發有關國家與北京政府之間的風波。

北京的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星期二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聲稱,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藉機煽動。國務院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上星期表示,中國產品威脅論是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新形勢。而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回應李長江的言論認為,中國不要利用國際上對中國商品的憂慮,作為兩個經濟體貿易關係間報復行動的藉口。

本台訪問了幾位老百姓,請他們談談對中國產品的看法。深圳的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女士說—

某女士:「現在有很多偽劣商品,還有出口的商品,超標什麼的,給人家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大大地影響了中國商品的形象。」

深圳的唐先生說—

唐先生:「可能是國家之間的檢測標準不一樣吧,國外的標準比較嚴吧,如果我去買,我也不會知道這個產品會有副作用,就使用了。」

記者:「你現在知道了,你怎麼選擇呢?」

唐先生:「我相信我也不會用(有問題的中國產品)。」

記者又訪問了香港的時事評論員鄒兵先生,他認為—

鄒兵:「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生產了很多世界上的加工產品,它對其他國家的加工製造業當然有一定的威脅,因此各地加工業有些牴觸情緒,這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中國的質量管理不夠嚴格。儘管有些出口加工產品經過一定程序,有但是因為中國放寬了出口,原來出口都是由進出口公司,專業公司做的,現在來料加工的,專門給人家生產加工的工廠越來越多,因此良莠不齊的東西就出現了,所以有些產品不合格也不是奇怪的事。」

風波發生以來,北京發佈資料稱,中國輸往美國玩具每年大約三十萬批次,被美國回收的個案僅有三十起,以此為例說明,和輸出產品的總數、貿易總額相比,被回收的比例極低,不必過慮。

對此,香港資深傳媒人馬家輝在《明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官方僅僅提供合格率或拒收率的數字沒法說明「中國製造」的恐怖真相。因為「中國製造」的恐怖並非在於量多而面廣,更在於它的貨品假劣水平己經到了沒有底線的境界。

文章認為,中國產品危險輻射範圍無所不包,穿的吃的玩的用的,只要能夠以劣質物料矇混過關,全部可以造假行騙。深層地看,這並不只是中國貨的品牌危機,它更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品牌危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標準局抽驗寢具 2件中國製產品含過量甲醛
陳朝容:焚香注意空氣流通  避免危害健康
含鉛玩具召回 聖市家長緊張
中國銷荷蘭床褥驗出致癌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