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媒體自律 不宜侵犯式訪問當事人親友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九日電)「張老師」國立空中大學副教授張德聰今天在第三屆「好媒人」兒少新聞媒體識讀工作坊,呼籲媒體報導自殺新聞要自律,尤其不宜對自殺當事人親友做侵犯式的訪問,也不宜未經專業評鑑,即對自殺者加上精神疾病等污名化的標籤。

第三屆「好媒人」兒少新聞媒體識讀工作坊巡迴各媒體舉行,繼蘋果日報、自由時報後,今天第三站到中央通訊社,出席的專家學者呼籲媒體,宜妥善報導兒少自殺新聞或性別議題,中央社總編輯賴秀如致詞指出中央社很規矩,但也希望透過討論讓各媒體和更多人知道,並維護青少年與兒童等弱勢者的人權基本權益。

這項工作坊由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理事長紀惠容主持,張德聰專題報告引證許多自殺率上升的數據如自殺是台灣十大死因第九位,二十四歲以下自殺死亡人數去年較前年增加約二成二,並指台灣前五家平面媒體報導自殺事件2006年一月到四月共有四百四十六則,其中有兩家媒體將自殺事件新聞刊登在頭條。

張德聰參考國內外資料印證指出,媒體自殺報導會有模仿效應,自殺率因名人攀高,並影響特別性別與年齡族群模仿採用相同方法自殺,自殺報導在報紙頭條出現時,當月份自殺率會顯著上升,美國曾經連續六年追蹤調查發現電視新聞節目報導自殺事件後七天,青少年自殺率明顯上升,台灣也不例外,當藝人倪敏然自殺死後,兩個月內台灣自殺案件增加二十餘件。

張德聰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媒體報導自殺事件的六要與六不,提出十項有關兒童少年自殺事件報導的建議與媒體共勉。

這些建議,包括要符合報導比例、內容平實、保持隱私、媒體自律等原則,不敘述過程、不作描述、不作誘引、不作誇張,要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避免簡化自殺因素,提供解決資源,促使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功能發揮,尊重及關心自殺未遂者或其親友。

媒體與自殺防治相關團體可藉由座談、研究、教育、回饋溝通,監測與回應、定期分析、積極表揚,建立媒體與心理衛生專業團隊,妥善處理自殺事件新聞報導事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