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米埔 國際溼地‧水鳥天堂(上)

黃俊賢撰文/攝影

人氣 10
標籤: , ,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28期【自然生態】欄目

國際級自然保護區

在寸土寸金、地少人眾、經濟高度發展的香港,卻有一塊佔地廣達三百八十公頃的國際級溼地——米埔自然保護區。米埔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界西北端與中國深圳僅僅隔河相望,過去因偏遠敏感的地理位置而避免了過度的開發。沒有大量人為干擾的米埔,數十年來成為了候鳥的天堂。

一九七六年香港政府宣布米埔是「具有特別科學價值的地區」並劃為禁獵區。一九七八年起限量控制香港居民進入該區域,往後廿年有計劃的讓居民遷出。一九八○年開始買回保護區內基圍土地所有權,一九八四年交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管理(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Hong Kong,簡稱WWF HK),推行環境教育及保護工作。一九九五年米埔及後海灣內灣共一千五百公頃的濕地根據〈拉姆薩爾公約〉正式列為國際重要保護濕地。


米埔自然保護區地圖。

米埔保護區內的紅樹林。

米埔保護區是國際重要保護濕地。

保護區的中心地帶由廿四個基圍(養蝦塘)組成,基圍內的蝦苗來自後海灣,被海水沖入基圍後,便靠區內逾一百公頃的紅樹林落葉碎屑維生。過去漁民在初冬收蝦期結束後,會將基圍完全放乾,以便撈捕塘內的魚類。基圍放乾後,殘存的淺水塘區總吸引為數眾多的鳥類前往覓食和停棲。


基圍是構成米埔保護區的重心。

基圍覓食盛況。

由於這種傳統管理基圍的方式有利於米埔的生態循環,保護區仍繼續於冬季十月至隔年三月,採取一個月放乾一池的方式輪流放乾所有基圍。科學管控基圍水位,依鳥類覓食區域不同,提供不同水位的食物要求。此外,即時、定量清除區內植物以保證野生動物的食物供應、巢位需求等措施,建立了相當完備的管理體系。

保護區外圍環繞著三米高的邊境鐵網,穿過一○七號閘門方能前往後海灣觀賞另一塊野鳥棲息重地——後海灣內灣廣大的潮間帶泥灘地、紅樹林與蘆葦叢。科學考察和環境教育情況下,才能踏著長達一千五百米依潮汐漲落而不至傷害溼地環境的浮橋進入。


白鷺之鬥。

雖然有著豐富的鳥類資源,米埔保護區卻沒有強勢的發展生態旅遊,堅持生態教育與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依環境承載量,一年只開放四萬人參觀。前往需事先向WWF HK提出申請,抵達後,至米埔訪客中心登記,並領取「進入自然保護區准許證」,隨後至保護區入口的漁護署自然護理員辦事處,檢查許可證,始能進入保護區範圍。保護區內禁止車輛進入,民眾一律徒步進入事先規劃好的遊客路徑,前往教育中心,團體還可先預約由解說員帶領參觀基圍與後海灣內的紅樹林與動植物。


學生在教育中心觀賞外圍鳥類。

候鳥天堂 瀕危鳥種多

安適的棲息環境與充足的食源讓這裏成為東亞至澳洲最重要的候鳥中繼站與越冬地,南遷北往的鳥類共記錄了超過六萬隻,種類多達三百四十種,其中全球百分之一以上的黑嘴鷗、小青足鷸、白、彩、斑嘴鵜鶘等廿三種是全球瀕危鳥種。這裏的觀察重點有以下幾類:

翠鳥

羽色鮮豔、動作敏捷的翠鳥是觀察的重點之一,總是在水岸邊捕魚維生,所以港人稱呼其為「魚郎」。這裏易見的有四種魚郎:斑點魚郎(斑魚狗)是WWF HK米埔計劃的標誌、白胸魚郎(白胸翡翠)、黑頭魚郎(黑頭翡翠),以及最常見的釣魚郎(普通翠鳥)。

鷺鷥

保護區內廿四個基圍因地形、水深、植被塑造不同,大體上營造了四個別具特色的鳥類棲息地。編號一至七基圍,周圍高樹不多,在基圍中心栽植大面積的蘆葦、紅樹林,基圍內的淺水域及土堤上,廣泛分佈著大白鷺、蒼鷺、紫鷺、夜鷺、小白鷺、池鷺以及黑面琵鷺等鷺科鳥類。米埔是全球第二大黑面琵鷺越冬地,數量達三百五十九隻(2006/12/5),佔全球總數四分之一。棲息在這裏的鳥類已經習慣保護區內人員的進出,只要進入基圍旁的賞鳥屋或安靜的在路旁,不用偽裝,就可以在約三十至五十米左右的近距離觀賞到。

今年香港觀鳥會更發現一隻全球首批被套上腳環的黑面琵鷺,是至今已知最年長的同類,有十年四個月大。這次的旅程中,我們也發現了韓國繫放的K47以及台灣的T39。全球一千六百隻中約一百隻的黑面琵鷺被繫上腳環,做研究遷徙路線及年齡科學研究用,腳環一腳為色環,另一腳為號碼環。每個國家都有代表的編號與色彩。

在這裏,世界珍稀的黑面琵鷺顯而易見。  


編號T39的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

鸕鶿

在七號基圍深水區,每逢禮拜二、五皆會購置總重量達六十公斤的吳郭魚,於清晨七點倒入池中,供鳥類覓食,總會吸引無數鳥類前來覓食,包括捕魚高手——鸕鶿。

鸕鶿主要分佈在滿佈高聳樹林編號九至十五號的基圍裏。繁殖於北方的鸕鶿,冬季十月下旬至次年三月底南遷米埔避寒,這裏絕大多數屬於普通鸕鶿。全身黑色帶深灰藍,喉嚨部白色,眼睛碧綠色,臉部裸露的皮膚為黃色,屬大型群聚性鳥種,體長八十二公分。善泳、潛水,每當魚群被倒入池中,群體會全部往同一方向前進,潛入水中以來回尋覓或繞圈子圍捕魚類。


餵魚鳥況。

餵魚鳥況。


在賞鳥屋五至十米的距離可看到活魚吞食秀。

在賞鳥屋五至十米的距離可看到活魚吞食秀,長達廿公分的活魚被大群鸕鶿搶奪、吞食。飽食後,水面起飛呈縱列群,飛至周圍樹梢或土堤上,停棲休息,休息時會揮動雙翅瀝乾身上的水分,也常張開大嘴,達到散熱的目的。

一月中旬後,成鳥漸換上繁殖羽,頭、頸部兩側會長出細密稍長白色絲狀羽,下脅部則出現大片白斑(雌雄皆同),三月間在棲枝上以長頸相互摩擦求愛,並伴隨頭、尾同時上翹,喉部鼓動鳴叫的動作。

野鴨

周圍環繞樹叢,內部由大片開闊灘地與水域構成視野遼闊的八號以及十六、十七號基圍,屬於野鴨棲息地,每年有十多種野鴨來這裏度冬,常見的有綠翅鴨、琵嘴鴨、尖尾鴨。(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組圖:「世界第一高人」結婚照在網上曝光
組圖:愛丁堡軍樂節
緬甸禁印度禽鳥入口
組圖:熱浪侵襲 歐洲多地森林大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