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富豪的興衰起落

人氣 7

【大紀元9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郭秋怡綜合編譯) 自1982年起,富比士雜誌每年度均會舉辦全美富豪四百大排行評比。年年榜單的揭曉,都有不少新面孔出現,而隨著時間的快速推移,那些最初曾名列榜上的大人物,在這次的榜單中大多已不見蹤影,這種興衰起落生動刻劃出了「財富難守」的人生常態。

20多年來的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四百大富豪總財產至今已超過1兆美金,且進入排行的基本的門檻也提高至13億美金,這代表美國富豪是越來越富有了。據富比士雜誌報導,在去年,只要擁有10億美金就可以上榜了,而今年卻要多加3億美金能入榜。而且儘管去年金融市場波動頗大,如今四百大富豪的總財產也較一年前增值了2,900億美金。

然而,這20多年以來,長江後浪推前浪,只有50位富豪持續在榜上,新面孔不斷出現,老面孔逐漸隕落。新面孔都是當年度明星產業中的佼佼者,而且大都是白手起家的男性創業者。當然,像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等人的名次一直維持在前十大,有人說他們成功的秘訣是維持資產12%的年報酬率,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必須得成功的活著。

「創業易,守成難」這句話對上週剛剛公佈的富比世前四百大富豪來說,再恰當不過了。這一次四百大中有45個富豪是新面孔,而且新面孔有一半的人從事私募基金與避險基金相關的工作。其中包括德州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的大衛.邦德曼(David Bonderman )和詹姆斯.考特(James Coulter),以及黑石集團 (Blackstone)的彼得.彼得森 (Peter Peterson)和湯尼.詹姆斯 (Tony James),還有卡萊爾集團(Carlyle Group)的三位創始人。另外,像名氣較小的法蘭克.費里塔(Frank Fertitta) 和勞倫茲.費里塔(Lorenzo Fertitta)兄弟則靠著電視實況播出的終極格鬥衛冕賽(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節目的豐厚收入雙雙入榜。不過,這些四百大的新面孔在排行榜上到底能維持多久,誰也不知道。

我們從過去四百大排行成員的新陳代謝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來。在2004年上榜的四百個成員中,只有50位成員是1982年富比士第一次排行時的成員。那消失的350位成員中,有的已不在世了,但絕大多數的富豪不能持續待在四百大的原因是財富增長的速度被一些新面孔超越了。根據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統計顯示,這些能維持在四百大的富豪其資產報酬率保持在每年平均12%的水準,儘管這個數字還不及美國標準普爾500檔股票的平均年報酬率。

今年的前十大富豪都是些老面孔,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微軟創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以590億美金奪魁,第二名是身價520億美金的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

這一次最大的贏家是賭場大亨柯克.科克萊恩(Kirk Kerkorian),他的財產在一年的期間增加了90億美金,這也是他第一次擠進前十大億萬富豪之列。

古歌(Google)的兩位創辦人謝爾蓋.布林 (Sergey Brin)和賴瑞.佩奇 (Larry Page)各以185億的身價雙雙擠進前十大的行列。而名次下跌最多的是創辦威名商場(Wal-Mart)的華頓家族(Walton family),自1989年以來一直排在前十大的華頓家族這次已不在前十大了。

根據統計,270位億萬富豪是白手起家的,其中最年輕的是33歲的避險基金經理人約翰.阿諾(John Arnold)。在性別上,絕大多數是男性,女性只有39位入榜。

另外,觀察近年來四百大的財產起伏與進榜的門檻高低,對現在的這四百大富豪多少有啟示作用。在1999年時,四百大的總財產首次突破一兆美金,而進榜的60個新面孔中有19位成員都從事電腦相關的行業。2002年的時候,總財產縮水到8600億美金,直到2004年才又回到一兆美金的水準。而且,進榜的最低門檻目前是13億美金,比起1999年到2002年期間少了7,500萬美金。過去的網路新貴有的還在榜上,但有的已經不在了,例如美國線上的史帝夫.凱斯(Steve Case)在去年的四百大中就很明顯的落榜了。

去年八月底的個人財富數字是這次四百大排行的依據。但是,考慮到今年夏天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對每位四百大富豪的財產減損程度上有所不同,如果幸運的話,今年出現的這些四百大的新面孔仍可持續留在榜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富比士評出全美通勤最糟城市
【臺灣房地產】惡質仲介花招面面觀
房市不振  美國新住宅面積縮小
霍克曼︰台股長線走勢看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