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方位佈局非洲

標籤:

【大紀元1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特稿)「非洲大陸到處都是中國人」,這是旅居南非和馬拉威台僑普遍有的看法,就連總人口只有十六萬的聖多美普林西比,中國人也逾百,台灣邦交國史瓦濟蘭、甘比亞和布吉納法索,中國大陸僑民人數更估計超過二千人以上。

中國從一九九零年代以來,便鼓勵公民往海外擴張,非洲大陸則成了海外佈點的主要根據地,而在中國本是下崗工人或農民工的大陸僑民,來到非洲後,相繼在肯亞、奈及利亞等國落地生根,甚至在烏干達、中非、辛巴威等內陸國,也很容易發現中國人的身影。

國際媒體在報導中國對非洲的戰略意圖時,大多以中國攫取資源並支撐其國內快速成長經濟為方向,其實,這只是一部分,真實的情況是,中國正牢牢抓住非洲國家要發展、要脫貧且不願再被殖民的共同心理,在非洲進行全方位的佈局。

近年來,平均經濟成長率達百分之五的非洲大陸,在生活條件逐步改善下,興建或翻新基礎建設成了非洲各國進一步強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途徑,而沒錢、沒人才又沒有技術的非洲國家,在歐美西方國家附帶條件式的援助下,中國成了非洲各國爭相拉攏的對象。

以中國人數近二十萬的安哥拉為例,二零零二年結束長達二十七年的內戰後,安哥拉不惜投入鉅資進行國內各項重建工作,中國則透過政府間簽定的十七年合作協議,提供五十億美元低利貸款並要求安哥拉以石油償付,這是第一步。

將貸款用來興建機場、道路、橋樑、旅館、水電與通訊設施的安哥拉,接著讓大量的「中」字號企業進駐,而這些被中國政府賦予使命的中資企業,為了加緊完成工程進度又帶來大批的中國勞工,在兌現承諾且鞏固邦交之餘,中國同時解決了國內剩餘勞動力的問題,這是第二步。

「想辦法從國內進一箱四十呎的貨櫃,就有機會翻身了」,一九九四年從賴索托偷渡入境南非、目前在約堡已擁有房產和服飾店面的夏先生說。

就像那群仍窩仍在安哥拉工寮,一夥人蹲坐吃著方便麵、啃著硬麵包的中國勞工一樣,等契約到期後,他們一定會想辦法利用手中賺到的錢再和親友東湊西湊,也進一箱貨櫃,在當地做起小買賣或開起小餐館。

在安哥拉首都魯安達的主要批發零售市場內,來自瀋陽的小宇說,當地到處都是中國人賣著瓷杯、瓷碗、小型塑料產品或鞋襪服飾等小商品,他們一句葡萄牙話可能都不會說,但一樣能生存下來。

對這些合法或非法滯留非洲的大陸勞工,中國政府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生意日漸壯大的陸僑接著將家鄉親友引來,並陸續成立如「溫州商會」、「福建同鄉會」等社團組織,在非洲許多國家自成一個獨特的群體。

不像其它國家如印度的僑民,在非洲的中國人,大多將手中賺到的錢再設法轉匯回國內,而他們自大陸進口的各項廉價小商品,不僅在非洲貧困地區大受歡迎,積沙成塔的效應,更為中國與非洲貿易額達四百億美元,做出不小的貢獻。

既圓了非洲國家興建基礎建設的夢想,又順帶解決國內就業人口壓力,人口大量外移還可以間接推升與非洲貿易額並增加外匯收入,難怪中國可以一口氣減免非洲四十多國的數百億美元的債務,因為,這些透過工程合作計畫送出去的貸款,不過是繞了一圈又回到中國政府手上,而中國在非洲的外交更因此立於不敗之地。

相關新聞
肯亞暴力惡化  考慮非洲聯盟斡旋
騷亂死480多人 肯尼亞朝野領袖同意會談
黃志芳返國:今年是台灣外交最艱困的一年
非盟主席若居中斡旋  肯亞反對黨願意談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