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專家:金融危機蔓延 裁員只是開端

【大紀元10月27日訊】自由時報編譯盧永山/特稿

就像多數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IMF )的經濟學家也調降全球經濟成長,金融危機除了重創華爾街,可能還會波及全球其他地區,企業目前的裁員行動只是開始。

全球應不致陷入經濟大蕭條

當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爾德被問到全球陷入另一場經濟大蕭條的可能性時,他答說機率幾乎等於零,並稱世人在八十年來已經學到一些教訓。

但世人是否明白造成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是否已經學到夠多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經濟大蕭條開始於單純的經濟成長下滑,美國經濟在一九二○年代出現繁榮的十年,之後聯準會試圖抑制這股非理性繁榮,一九二八年聯準會伺機調高利率,對利率敏感的營建股等開始出現疲軟。

但在一九二九年10月股市崩跌後,情況出現惡化,股價暴跌使很多美國家庭變窮,抑制了消費者支出,當時消費者支出占美國經濟的四分之三。

柏克萊加州大學經濟史教授羅莫表示,股市劇烈波動增加消費者的不確定感,接著便出現銀行業倒閉潮,從一九三○到一九三三年,超過九千家銀行關閉,這從兩方面對經濟活動構成衝擊:一是存款戶心生恐懼,把錢從銀行提領一空,影響銀行存放款活動;二是由於很多銀行倒閉,導致中小企業求貸無門,影響投資活動和經濟復甦,隨後就出現失業潮,失業率從一九二五年的三%升至一九三三年的二十五%。

信心危機及流動性短缺嚴重

當前美國經濟情勢與一九三○年代非常類似,消費者充滿不確定感,股市呈現劇烈波動,消費信心因此跌到谷底。

目前美國經濟尚未出現通縮,但房市的通縮現象是當前很多問題的根源,由於很多房屋的價格遠低於房貸金額,很多屋主選擇不繳房貸,導致房屋法拍案件升高,使房價再度出現下滑壓力,違約率升高又使金融機構蒙受損失,如此出現惡性循環。

聯準會和美國財政部一直試圖維持流動性,但現今的金融情勢,遠較一九三○年代困難,當時的主要問題是信心危機和流動性短缺,今天的主要問題是金融機構償付能力不足,因此,未來的金融情勢會如何演變,連經濟學家也不敢預測。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蕭萬長籲政府 投入更多資金紓困
日資企業在東莞計劃裁員過萬
美國之音:美國房地產業的「大躍進」
金融危機衝擊阿根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