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告誡別對20國峰會期待過高

標籤:

【大紀元11月13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袁野11月13日華盛頓報導)20國集團金融峰會將於本星期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這是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代表全球90%的國際貿易、80%的GDP、以及三分之二人口的20國集團首次以峰會的方式商討對策。

峰會召開前夕,20國集團主要成員國對峰會寄予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歐盟: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

法新社報導說,歐盟希望通過此次峰會確立可以被稱作新版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國際金融秩序,或者至少為這種新秩序奠定基礎。

法國總統薩科奇和英國首相布朗都表示,希望與會各國領導人可以通過峰會就國際金融領域的監管規範和體制改革達成原則性共識。

*美國持保留態度*

不過,法新社同時援引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美國高級官員說,布什行政當局對於歐洲領導人熱衷於談論的金融新秩序持保留意見,美國政府更加希望此次峰會能夠推出一套「行動計劃」,有針對性地為與會各國開出對抗金融危機的藥方。

此次會議的主要倡導者、法國總統薩科奇強調了與美國合作的重要性。

薩科奇說,作為20國集團成員之一的歐盟希望和美國像夥伴和盟友一樣,在相同的價值觀和決心的基礎上應對金融危機。

*不要對峰會作過高預期*

在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不應對此次峰會作出過高預期。

該中心國際商業項目主任史迪夫·斯拉吉(Steve Schrage)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

他說:「現在試圖對國際金融體系作出全面調整就像是在房子已經著火的時候讓消防隊員開會討論重組消防隊,或者是外科醫生在沒有完全掌握病情的時候就要動手術。很多經濟學家說,上個世紀經濟大蕭條前政府採取的保護主義干預措施反而使經濟形勢急劇惡化。」

*布什政府承諾能否兌現*

此外,斯拉吉指出,由於美國政府政權交接在即,布什當局在峰會上的承諾能否被奧巴馬政府繼承和兌現,也是一個很大的懸念。這種不確定性勢必弱化各國推動共識的努力。

星期三,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的發言人吉布斯宣佈,根據峰會事先設定的禮賓安排,奧巴馬將不會出席這次峰會。不過,奧巴馬的助手有可能以某種方式參與會議進程。

*重要國家缺席削弱會議效果*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中國研究項目主任、前助理美國貿易代表傅瑞偉(Charles Freeman)說,除了會議的時間安排外,一些在國際金融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參與者不能到會也將削弱會議效果。

他說:「一些關鍵國家不會出席。瑞士和西班牙都是銀行業大國,但是不會參加會議。所以,我們要問的是,20國集團峰會是不是最好的方式?」

*可以取得成果的領域*

不過,斯拉吉認為這次峰會可以在幾個重要領域取得成果。

斯拉吉說:「與會者將審視三個主要的方面。首先是就危機的根本原因達成共識。第二,討論迄今為止各主要國家在釋放流動性方面採取的主要行動。關於這一點,我認為討論的主題將集中在繼續支援開放市場、支援新興發展中國家、以及避免過度監管。第三個方面是前瞻性的,也就是透明度、加強金融機構的監管和打擊金融市場欺詐行為、加強國際合作這些問題。」

*會議總共5個小時*

包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內的20國集團領導人、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負責人將出席在華盛頓市區國家建築博物館召開的這次會議。

峰會的日程安排相當緊湊,全體會議和分組討論的時間加在一起大約只有5個小時。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國際商業項目主任斯拉吉說,除了具體成果之外,這次為期一天的峰會也提供了很多其他看點。其中包括歐盟內部立場的協調,20國集團是否有能力取代7國集團成為國際金融秩序新的主導力量,以及峰會如何在美國本屆政府和下屆政府之間把握平衡。

*中國的角色值得關注*

不過,該中心的中國研究項目主任傅瑞偉說,中國在峰會中扮演的角色也值得關注。

他說:「很明顯,中國在危機伊始就表示,它願意在恢復市場信心的過程中扮演經濟引擎的角色。中國政府最近宣佈的近6千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顯示出他們願意把這個目標付諸行動。在中國政府部門任職的朋友告訴我,中國認為出席這次峰會非常重要。我的預期是,中國的角色遠遠不止於出席峰會。這次會議可以被視為全球金融結構重組的一部分,不管這個過程持續多久,一年,或者兩年,或者更長,中國最終將在新的結構中佔據更主要的地位。」

正在意大利訪問的巴西總統盧拉星期三對媒體表示,此次峰會標誌著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系統中擁有更多發言權。盧拉希望峰會探討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機構的改革,使這些機構更多地反映出新興經濟體的崛起。(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潘基文支持全球金融峰會12月上旬前紐約召開
法語國家組織首腦會議閉幕
不論解散日眾院與否 麻生將出席美金融峰會
多國領袖將在華盛頓討論金融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