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振興經濟案 引大蕭條「新政」爭辯

【大紀元12月22日報導】(中央社華盛頓21日法新電)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奧巴馬)擬議中的大規模公共支出計畫,已經引發有關1930年代的「新政」(New Deal)、以及此種大蕭條(the GreatDepression)時代的計畫如今是否仍然管用的爭論。

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絕對有必要推出大規模振興方案,投資在諸如造橋鋪路等基礎建設計畫,歐巴馬的振興方案估計規模介於5000億到8500億美元間。

歐巴馬已承諾於明年元月上任時推出「大膽」振興方案,致力協助美國經濟擺脫衰退,但不願透露金額規模。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最近在部落格上表示,「為了讓我們擺脫這種沈淪惡性循環,聯邦政府必須推動振興經濟方案,增加支出和擴大援助陷入困境者,且振興方案往往來得太遲。」

克魯曼又說:「犯下做得太多的錯誤,遠比犯下做得太少的錯誤好得多。」

曾任美國勞工部長的加州大學教授瑞赫(RobertReich)表示,與大蕭條相提並論 ,不會太誇張。

他說:「我們正從懸崖上墮落。根據我的估計,目前需要工作的美國人比率逼近勞動力的11%,該比率可能會攀升,當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於1933年上任時,平均每4名美國勞工就有1人失業。我們尚未到達那種地步,但正朝該方向邁進。」

瑞赫堅稱,「必須馬上執行振興方案」,規模至少6000億美元,包括基礎建設投資在內,以填補因消費者和企業支出減少造成的經濟活動缺口。

但其他專家表示,1930年代是完全迥異的情勢,有關大蕭條的神話可能會扭曲大眾看法。

儘管1930年代的挽救工作計畫令人緬懷,但大部分經濟史學家表示,這些措施對緩和大蕭條僅具溫和效果。

研究「新政」的亞利桑那大學勞工和經濟史教授費希白克(Price Fishback)表示,「當初新政計畫是為了回應25%失業率,因而那個時期能奏效的措施,或許如今不再管用。」

費希白克說,羅斯福必須動員聯邦政府在經濟方面扮演更吃重角色,但在羅斯福主政下的政府支出仍較如今遠少得多。他說:「如果人們認為這項(振興案)是萬靈丹,他們將會感到失望。」

相關新聞
奧巴馬22位執政人選 廣布各族裔
面對21世紀挑戰 奧巴馬宣佈科技團隊成員
奧巴馬公布科技官員名單  具氣候與基因專長
蜜雪兒就職晚禮服 眾家爭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