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覺:「不折騰」徒託空言

張成覺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訊】胡錦濤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週年大會上首創「三不」理論,即「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引來不少議論。

熟悉中國政情的人都知道,最高領導人的片言隻字均不容小覷,其中可能蘊含的新「精神」尤需吃透,認真貫徹。如此方能確保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否則,吃不了兜著走,分分鐘栽個大觔斗。

這回的「三不」,前兩個無非是堅持不懈之意,容易理解;後面那個「不折騰」寓意不明,光是猜謎就夠折騰人的了。

雖說官方媒體盛讚「不折騰」的提法,稱之為「是一種高度的政治責任和高度的政治清醒」,「深刻地回答和解答了中國未來向何處去的問題」。更有論者謂「在如此莊嚴的會議上,黨的重要報告用群眾耳熟能詳的百姓語言,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黨的文風的改變」,大有醍醐灌頂之概。

然而,正因其屬「百姓語言」,未免多義,人言人殊。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折騰」有三義:一是「翻過來倒過去」;二為反覆(做某事);三指折磨。

再加上主語是「我們」,以胡的現任總書記身份,應是聲言中共「不折騰」。但他同時又具備「人民選擇了我」的國家主席地位,故可代表政府官員表態「不折騰」。還有,依毛登基以來的慣例,黨國一把手的金口玉言等於「人民」的心聲。於是,這也可理解為人民「不折騰」。

事實上,最後這種理解確實存在。有網友稱:「我們不折騰,可有人在折騰,先讓腐敗分子們不折騰才對。」還有的詰問:「折騰是特權嗎?你們可以折騰,我們就不能折騰!」便是自行把「我們」代入了。

當然,關鍵在於怎樣領會「折騰」。聯繫「三不」的前「兩不」–「不動搖,不懈怠」,顯然可以否定「翻過來倒過去」的意味,改革開放歷時30年已不可逆轉。用胡的話便是「絕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與此相仿,將之解讀為「反覆(做某事)」也不合理。

這樣一來,順理成章只剩最後那個含義,即「折磨」。而「不折磨」,便是公開承諾不會令百姓的日子不好過。聯繫到有報導稱,某黨校教授認為「它(指「不折騰」–張注)既有歷史針對性,也有現實針對性」,可見此種解釋「雖不中亦不遠矣」。

上述「歷史針對性」,無疑是指毛時代的「窮折騰,折騰窮」。開頭那一個「窮」字,意為「無窮無盡」,是說毛王朝絕無停歇地搞政治運動,直至「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葉劍英語),那位「馬克思加秦始皇」一命嗚呼為止。後面那個「窮」字,是「民窮財盡」的「窮」,即赫魯曉夫形容的中國「一家五口人穿一條褲子,喝大鍋清水湯」的情景。

事實上,赫魯曉夫之言並非空穴來風。60年代的中國西北以至現任總書記家鄉安徽等地,全家只有一條褲子,誰出外誰穿的情況並不罕見。而「窩窩頭,就鹹菜,一心一意趕大寨;窩窩頭,清水湯,齊心合力趕郭莊」。這樣的順口溜在六、七十年代學大寨時期,更是不脛而走。此皆毛肆意折騰—折磨其子民造成的惡果。

至於「現實針對性」,則更不難舉證。僅以今年發生的事例言之,舉凡甕安民變、楊佳襲警、山西礦難、三聚氰胺、的士罷駛、龍崗大火等等,無不源於當局視人命如草芥,官員貪瀆腐化成風。百姓敢怒不敢言,個別人鋌而走險,大多數則不得不默默忍受。

追根溯源,萬惡來自一黨專政的政治體制。既要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勢必令民眾尤其是廣大農民包括1億2千萬農民工,以及下崗工人等弱勢社群,繼續受苦受難,「不折騰」豈非徒託空言?

(08-12-30)修訂

轉自《新世紀新聞網》(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張成覺:「毛的旗幟」凝結著白骨與鮮血
張成覺:炮製大冤案毛理應反坐
張成覺:「組織性」與「良心」的背後
張成覺:讓思想衝破毛的牢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