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從飛雁郵票與台灣省暫用郵票看歷史故事

人氣: 33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8日報導】台北2008亞洲郵展系列二(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八日電)列入亞洲郵展珍品櫃展示、由台灣郵政博物館提供的「上海版飛雁加印小字郵票」,為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第一套郵票;郵博館還有一套「中華民國台灣省暫用郵票」,是1945年將日本郵票加蓋後使用,為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套郵票,短短四年兩套加蓋郵票,不僅反映時代動盪,從郵票拍賣價值還可看出當時經濟變化。

台灣郵政博物館館長林幸男表示,「飛雁郵票」原為郵政總局在中國大陸委託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印製,郵票圖案採用雙雁飛越地球,周邊飾以彩雲,寓意飛雁傳書遍及世界。郵票左上角有篆書直寫「中華郵政」四字。

「台北2008第二十一屆亞洲國際郵展」總召集人黃明正指出,在國共戰爭期間,上海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物價變動頻繁,連寄信的價格也可能每天不同,郵票根本來不及印製,因此這批飛雁郵票沒有面值,讓郵局在銷售時隨當時物價蓋上面額,稱為「單位郵票」。

不過飛雁郵票還沒有發行,1949年大陸即淪陷,黃明正表示,郵政總局先將郵票運至廣州,轉到香港,最後來到台灣。正好老台幣改制為新台幣,因台灣當時印刷技術不足,新郵票印製不及,於是將無面值的飛雁郵票加蓋應急權充使用,於1950年一月一日發行。

林幸男表示,上海大東版的飛雁無面值郵票因加蓋大字、小字或有圓框、方框等型式差異,共有「上海版飛雁加印小字郵票」、「上海版飛雁加印大字圓框郵票」、「上海版飛雁加印大字方框郵票」等三版,郵壇將這三套郵票合稱為「飛雁郵票」或「飛雁票」。

不過飛雁郵票只賣了四年多,1954年十月一日廢止,廢止也有段故事。黃明正指出,1949年郵政總局將飛雁郵票運來台途中,在廣州有部分人員不願前往香港,堅持折返,傳言有部分飛雁無面值郵票因此又運回上海。1954年盛傳中共計畫將剩餘的飛雁郵票加蓋面值,擾亂台灣金融,台灣政府因此緊急下令停止使用。

飛雁郵票不僅現在是集郵珍品,當年也是相當昂貴的郵票。林幸男指出,以前台灣郵票面值大多只有一角、二角,飛雁郵票第一次的二百枚大全張最高面值為二十元,第三次的一百枚大全張最高面值已達五十元。黃明正說,當時公務員月薪不過八十元至一百二十元,買一張郵票等於四分之一的薪水。

其實飛雁郵票無論紙張、印刷都稱不上水準,但因存世數量極稀,身價非凡。黃明正表示,飛雁無加蓋面值的原票大全張已是無價國寶,民間擁有的估計僅十餘枚,每枚價值約新台幣二百萬元。

這次郵博館提供的「上海版飛雁加印小字郵票」是第一次加印的一元、二元、五元、十元和二十元等五種面值的二百枚大全張。市場上單枚有加印面值的飛雁郵票三年前約新台幣二十八萬元,如今集郵人士估價已達四十萬元。

至於「中華民國台灣省暫用郵票」由於數量較多,一張拍賣價值數十萬元,或許不及飛雁郵票,卻可由這枚郵票看到老台幣經濟史。

目前郵博館展示的「中華民國台灣省暫用郵票」是資深郵迷蘇燈輝在二十多年前的收藏品。蘇燈輝表示,1945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台灣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於十一月一日設立台灣省郵電管理委員會,負責接收郵電事業,但國內郵票尚未運到,因此將一部分日本在台灣使用的郵票以五號宋體字,分兩直行黑色加蓋「中華民國台灣省」字樣,權宜使用。

基於幣值安定,加蓋後台灣省暫用郵票沿用日據時期流通的台幣 (老台幣),照原面值行使,從參錢、伍錢到面額最大的拾圓票。這個台灣光復後第一套常用郵票使用時間不長,1946年十月以後,國內加蓋郵票陸續運到,即停售。

雖然台灣省暫用郵票只銷售一年不到,飛雁郵票發行近五年,而且兩者都是拿舊郵票加印後代打的時代動盪產物。但集郵人士指出,前者發行時代台灣通貨膨脹嚴重,老台幣不值錢,連帶拖累郵票的價值;後者因改制新台幣後,金融大環境趨穩,炒高市場行情。


亞洲郵展展出郵博館一套「中華民國台灣省暫用郵票」,是1945年將日本郵票加蓋後使用,為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套郵票,從郵票拍賣價值還可看出當時經濟變化。//中央社


亞洲郵展展示郵博館一套「中華民國台灣省暫用郵票」,是1945年將日本郵票加蓋後使用,為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套郵票。//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