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失敗﹐從自滿開始

民進黨敗選檢討之一

林保華

標籤:

【大紀元4月21日訊】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記憶所及﹐民進黨除了在繼之而來的立委選舉與2004年的總統選舉票數有所增長外﹐其他選舉或乏善可陳﹐或是明顯敗績。2004年的“兩顆子彈”我至今認為決非“自導自演”﹐但是它的客觀效果卻有助於扁呂的當選。之所以如此﹐從根本上來說﹐是執政效績與民眾的期望有比較大的落差﹐這不是完全否定民進黨執政的成績﹐例如台灣主體意識方面得到加強﹐基本建設也有頗大建樹。但是在民生方面﹐拿不出好成績﹐尤其是工資沒有甚麼成長﹐造成“民心思變”。國民黨正是利用民眾的這種心理﹐再由統派媒體配合﹐全面否定民進黨的執政成績﹐再誇大其詞﹐把民進黨形容為無能與貪腐政黨。負面形象被塑造後﹐民進黨竟無力反擊與澄清﹐導致一敗難以收拾。

沒有移居台灣以前﹐我就相當關注台灣的媒體生態﹐這是基於中共打下江山與保衛江山媒體所起的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對香港媒體生態變化長期觀察的結果。台灣的政黨輪替是寧靜革命的結果﹐排除槍桿子﹐媒體更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好多年前我來台灣開會時﹐就不斷打聽民進黨為何不重視媒體的影響力。終於有一個朋友回答說﹐曾有某高層說﹕“我們沒有媒體﹐不是一樣執政了嗎﹖”這種判斷是錯誤的﹐民進黨之所以能夠透過民主選舉很快執政﹐是因為國民黨的分裂﹐也是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政治本土化與軍隊國家化的結果﹐雖然“化”得還不理想。然而這種說法本身就反映了民進黨一種自滿的情緒。到2006年才發覺媒體的重要作用時﹐已經來不及了。而自己仍沒有進行認真的反省與改革﹐即使有媒體保駕﹐也難挽頹勢。

之所以有這種自滿情緒﹐除了是人性的普遍弱點以外﹐也有認識問題。例如中國共產黨成立28年才奪取政權﹐民進黨14年就將國民黨取而代之﹐難道不是很大的成績嗎﹖然而正因為國民黨分裂的偶然性﹐讓民進黨提早取得政權﹐也因此缺乏執政的思想準備﹐導致後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鑒於中國歷史上各朝代興亡論題的教訓﹐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共軍進城﹐但是毛澤東沒有急於進城﹐建國稱王﹐而是在當年的3月5日在北平附近的平山縣西柏坡村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會議開了九天﹐就是討論進城執政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毛澤東在會上做了著名的報告﹐提醒全黨不要驕傲﹐要提防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導致自己的腐化﹐也由於共產黨從農村轉進城市﹐不熟悉城市情況﹐因此也討論了城市政策。雖然毛澤東有這樣的遠見﹐進城不久還開展“三反﹑五反”運動來保護自己隊伍的“純潔”﹐然而由於共產黨是列寧主義原則建立起來的黨﹐實行的是一黨專政的制度﹐因此很快被絕對權力所腐蝕﹐至今無以自拔。

應該說﹐民進黨沒有做這方面的準備﹐因此不知道該如何執政﹐更沒有提醒防止自身的腐敗﹐因此沿襲了國民黨威權體制的許多制度﹑作風﹑習慣等等。是民主的體制﹑言論的自由﹐使民進黨沒有像共產黨與國民黨那樣全面腐敗﹐但是八年工夫﹐所謂“吃相難看”﹐就是內部權力的分配與派系紛爭太難看﹐不如國民黨有豐富經驗而可以隱蔽起來﹐所以很容易被攤在陽光下。怎處正確理政商關係也缺乏經驗而出問題。權力的怠惰與選舉的短線操作﹐使一些重要的改革議題逐漸失去它的動力與正當性。

如果說這方面欠缺歷史觀而吃虧﹐在國際觀方面也是空白。民進黨成立沒有幾年﹐東歐的“蘇東波”導致歐洲共產主義陣營的瓦解﹐異議的民主人士執政﹐但是因為缺乏執政經驗與人才﹐無法大幅改善民生﹐加上一些官員很快腐化﹐所以差不多只執政一屆就被改頭換面的共產黨再輪替。也因為民
進黨當時沒有執政的準備﹐所以忽視這些經驗教訓。民進黨之所以可以執政兩屆﹐除了兩顆子彈﹐就是中共的“助選”。但是這種機會不可能永遠有。而輸選以後沒有認真檢討﹐關鍵原因還是自滿﹐這也反映在對民眾的態度不夠謙卑﹐失去對基層民意的敏感度﹐權力的傲慢必然導致喪失選票。
極光電子報2008-4-6(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林保華:共軍要「補償」軍費的增長
林保華:簡評謝長廷的競選策略
林保華:中國經濟會不會提前引爆?
林保華:選票中的城鄉差別與青老優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