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質燃料令全球鬧糧荒 巴西可以獨善其身?

標籤:

【大紀元4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特稿)從去年八月起,全球的稻米、大麥和玉米價格上漲了百分之四十。同期的牛奶和肉類成本也調高一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最為嚴重,因為人民所得的百分之七十都花在購買糧食上面。非洲、亞洲和中美洲超過三十個國家陸續發生民眾抗議食品價格居高不下。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糧食漲價不是暫時性的現象,至少將持續到二零零九年。

造成食物變貴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主要是全球人口和經濟成長。

「紐約時報」報導,全球人口至二零五零年應達九十億人,要吃飯的人實在太多;而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家的「經濟奇蹟」亦產生一群新的中產階級,「像美國人一樣的大吃大喝」。兩星期前,巴西總統魯拉訪問荷蘭時就曾以此為藉口,說目前食物漲價是正面的趨勢,因為意味著「現在的窮人吃得較從前多」。

然而,在米糧與肉類等食物需求量提高的同時,卻剛好碰上全球穀物產量降低,因為許多生產國家都將玉米、黃豆等用來提煉生質燃料。過去十年,無論是政界、學術界還是民間團體,都視生質燃料為拯救地球暖化和石油危機的選擇,但風水輪流轉,如今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組織卻指生質燃料是導致全球鬧糧荒的罪魁禍首。

生產生質燃料的土地不能用來栽種糧食作物。二零零六年,美國百分之十四的耕地被用來栽種提煉酒精的玉米,估計至二零一零年的比例將達百分之三十。要扭轉這樣的趨勢並不容易,因為只要減少生質燃料作物就會令石油價格上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創辦人泰納說:「假如我們不採取行動,地球持續暖化,那麼大部分的人都會死掉,剩下的則會變成食人族。」

生質燃料的捍衛者認為這些都太過誇大其詞。巴西蔗糖工業聯盟指稱,不能將生質燃料視為令糧食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的頭號敵人,充其量只能說是其中的一項構成因素。

該聯盟表示,美國使用愈來愈多的玉米提煉酒精,導致糧食短缺的確是不爭的事實,但巴西的酒精乃採用甘蔗進行提煉,不會和糧食競爭;更何況,甘蔗僅佔巴西農作物的一小部分。

巴西農業部長史迪凡尼斯也指稱聯合國所指的情況不適用於巴西,因為美國和歐洲予以農民津貼製造乾淨能源,卻沒有適當的原料提煉酒精,所以將用來栽種人類糧食的耕地替代生產燃料。

然而,新興國家的人民收入提高和生質燃料成長迅速,的確促使國際期貨價格飆漲,致使糧食產量原本足夠供應本國市場的國家,如巴西,糧價跟著上漲。

理由很簡單,因為期貨升值,出口變得比內銷更有利潤,國內的農產商就開始將產品銷往國外市場,減少國內市場供應量,促使消費價格提高。

為控制糧食的通貨膨脹,某些國家政府採取嚴格管制價格和提高關稅的辦法。印度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稻米生產國,以降低外銷壓低國內市場的通貨膨脹;柬埔寨決定暫停兩個月出口稻米;而在馬來西亞,若沒有政府的特別許可出口麵粉,也視同犯罪。

巴西政府二十三日也發布消息暫時取消稻米的出口,以保障國內市場的米糧供應和遏止米價上漲。農業部長史迪凡尼斯說,雖然巴西的稻米產量自給自足,除了政府儲存的官糧之外,每年還有八十萬至一百萬公噸的剩餘可以外銷,但政府擔心的是未來六個月至八個月收成之間,青黃不接時,國內市場的供應是否能夠正常。

巴西是亞洲地區以外全球最大的稻米生產國,目前的年產量約達一千三百萬公噸,佔全球產量的百分之二,拉丁美洲的百分之五十。巴西全國有十六州栽種水稻,面積約一百三十萬公頃,主要產地是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州,產量約佔全國的一半。

最近幾星期,全世界最關心的話題都是糧食需求量提高和物價上漲帶來的後續效應,巴西也接獲來自南美洲和非洲多國的米糧訂單,甚至還答應出口五十萬至六十萬公噸的稻米。但有鑑於亞洲某些國家已封鎖外銷,巴西也決定暫停出口。

巴西國內市場的米價在最近幾周上漲了百分之三十,為促進內銷和平衡價格,政府也決定拍賣儲存的一百四十萬公噸官糧其中的一部分。由於今年三月以來全國約達一千兩百萬公噸的稻米收成,迄今只售出一百五十萬公噸,官方認為是產商故意囤積,打算等到價格上漲後再拋售。

據芝加哥期貨市場(CBOT)指出,近三個月,每袋五十公斤米的價格已從十五點五美元漲到二十四點四六美元。

史迪凡尼斯表示,巴西政府會隨時注意全球稻米生產大國的動態。他相信,因為巴西還有數百萬公頃的耕地可以使用,只要產商認為價格有利,隨時可以提高稻米產量,讓供應情況在明年就可以恢復正常。

相關新聞
泰國:不哄抬米價 今年出口900萬噸
全球糧荒!印尼限制稻米出口
休耕地復耕?台農糧署:評估中
研究:強烈聖嬰年 國際米價恐漲1成6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