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奇:道德教育如何提升

劉孟奇

人氣 47

【大紀元4月25日訊】台灣準總統馬英九日前赴長榮集團,向張榮發總裁請益。在會後的聯合記者發表會中,張榮發表示說,目前社會這麼紊亂,是道德淪喪的結果。他感嘆說:台灣的小孩很可憐,書包很重,內容卻沒有道德教育。學生從小未加強道德教育,長大後當然無法做出符合道德的事情,十年教改政策應重新檢討。

我完全同意道德對於一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台灣社會的道德水準,是否已經到了「淪喪」的地步,我覺得還是有商榷的餘地。我也並不確定,十年教改是不是要背負起「道德教育」的沈重擔子。除此之外,我也不認為在小孩子「已經很重的書包」裡面再放入幾本道德教材,就是改善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這麼說好了,假設政府從善如流,決定要加強學校中的道德教育,而其做法包括:學測加考「公民與道德」或加重計分、甄試入學需採記德育成績、重新推廣朝會時站立聽半小時校長訓話、恢復體罰、舉辦徵文演講繪畫種種比賽、邀請偶像歌手舉辦「我愛道德」演唱會、在學校圍牆及公布欄多張貼道德標語等等。

請問有多少「大人」會相信這些做法的實際效果?而如果連「大人們」都不相信這些做法有效,「聰明的」小孩們又怎麼不會從中「學習」到把道德當成只是一種「官樣文章」,甚至從中學到的是「說一套,做一套」?

簡單的說,我覺得加強道德教育的方法不能靠口號宣傳,也不能靠教材背誦。道德教育基本上就是體驗教育,需要真實的經驗,才能讓正面的價值觀在生命中牢牢紮根。

舉個負面的例子來說,如果大人們諄諄告誡「要誠實」,但是學生們都心知肚明,學校中不只有巧立名目的能力分班,而且督學來了就要把參考書收好,並且絕對不能說出任何對學校「不利」的事情。在這種「身教」之下,學生會學習到的是什麼?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在這些年看過許多相當成功的道德教育,而其基本要素都是體驗教育。舉例而言,與其以「不讓座,就記過」相要脅,不如帶領學生到社區或社福機構去做老年人的志工服務,當他們從中產生對於「陌生阿公阿媽」的情感與同理心以後,讓座就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樣道理,與其要學生背誦「尊重生命」的教條,不如協助學生社團把流浪狗轉變成「校狗」,讓學生從中自然而然學習到珍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台灣的確需要提升道德教育。但是在這麼做的同時,我們實在無需苛責年輕人的道德「淪喪」。因為先不管這樣的批評是否適當,不要忘了,下一代的表現,經常就是如同鏡子一般的反映出上一代的觀念偏差。我們也無需到「十年教改」或「某某官員」上頭去尋找替罪羔羊,因為教育政策通常都只是反應出當時的公眾偏好而已。

與其責備與歸罪,倒不如認真的找出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一方面,需要我們檢視在目前的教育制度當中,是不是存在著讓教育者做出「表裡不一」錯誤示範的強烈誘因。另一方面,更需要我們在教育中重視「從實際經驗中讓道德感生根」的體驗教育方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當我們在十年後再來回顧道德教育的時候,還是會感嘆只是淪為口號與表面功夫而已。(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拒絕網路毒害及網路安全使用
提升道德教育 南寧高中期待神韻到來
孩子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
劉孟奇:鹵蛋在哪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