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升息 中国升息可能性增加

标签:

【大纪元7月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郭萍英台北特稿)欧洲央行七月三日晚间决定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上调零点二五个百分点至百分之四点二五,以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此举再度印证全球正面临有增无减的通膨压力,并让同样饱受通膨之苦却迟迟不敢升息的中国大陆有了较大的考虑升息空间。

欧洲央行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会议会后宣布,尽管担忧升息会降低经济成长的速度,不过,欧洲央行仍然决定升息,以对抗所属十五个成员国所面临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问题。

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欧元地区六月份通货膨胀率较五月份的百分之三点七上升零点三个百分点,而这几乎是欧洲央行之前设定“小于百分之二”目标的两倍。事实上,欧洲央行主席特瑞谢曾在五月五日举行的一次会议中表示,面对通货膨胀,欧洲央行处在“高度警戒”状态,可能将欧元主要利率“小幅”上升。因而欧洲央行这次升息被市场人士认为是预期之中的事情。

不过,欧洲央行这次的升息行动仍然在国际间造成一股骚动,欧洲股市先软后坚,国际原油价格则持续创新高,突破每桶一百四十四美元,至于国际美元兑欧元则呈现反弹。

面对欧元的再度升息,国际间将目光转移到中国大陆,高度关注北京是否会受此激励而放手升息。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所面临的通货膨胀问题较欧盟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统计,今年前五个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率高达百分之八点一,不仅超过中国国务院订定的全年不超过百分之四点八的目标,更较欧元地区高出近五个百分点。

其实,北京在今年六月中曾大幅调高油电价格,其中成品油的上调幅度更高达百分之二十左右,且五月份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高于CPI,由于PPI透传导效果,会带动未来CPI走扬,中国大陆未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轻忽。包括美林集团等多家金融机构预估中国大陆今年的通货膨胀上涨率将超过百分之七,由此可见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央行之所以再度升息主要是考量不断升高的通膨压力,而导致通膨的关键是国际原油价格的飙涨;但中国大陆本身虽然生产原油,仍不敷所需,必须仰赖进口,保守估计每年进口原油所属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五十左右。为此,国际油价的飙高同样也会冲击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

中国大陆媒体认为,这一波通货膨胀压力有相当程度是受到外在的因素影响,其中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应是主要的关键,有学者甚至认为,油价的持续上涨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除了油价的因素之外,国际热钱的大量涌进,也被认为是助长物价上涨的原因。

为此,北京积极进行经济宏观调控,透过货币政策管控物价的上涨,其中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缩市场明显过剩的流动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今年以来,中国人民已五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达百分之十七点五的历史高峰。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放手让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透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发行票据等,追根究底都是希望能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尽管如此,中国大陆的通货膨胀压力仍是有增无减,愈来愈多的声音呼吁北京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动用升息的方式,以缓和通货膨胀问题。只是北京对于升息一事考虑良多,一来担心恐怕因此影响经济的成长,再者忧虑利差进一步加大后会吸引更多的国际热钱,因而迟迟不敢有所动作。

不过,在欧洲央行决定再度升息,且升息幅度高达一码之后,一般认为此举让中国与欧盟的利差缩小,而北京有更大考虑升息的空间,各方预期中国升息的可能性明显大增。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戴国强接受中国大陆媒体访问时就表示,从流动性和热钱的性质考虑,欧元加息是好事,也给中国人民银行加息带来更多的余地。

而在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访问欧洲时曾透露,加息仍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可选方案之一,随后引起市场对中国大陆近期加息的猜测。

不容否认的是升息对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在北京积极宏观调控而仍无法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升息无疑是另一种可资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欧洲央行毅然决然的升息后,中国升息恐怕只是早晚的事情。

相关新闻
台央行升息半码 调高存准率
美年底前不排除升息 冲击债市
印度升息大摩调降印股目标价9%
彭淮南:台股下跌与央行政策无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