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斷供危機浮現 陷兩難中產很受傷

人氣 3

【大紀元8月10日訊】樓價急挫,深圳不少房子已經處於「房價不抵負債」,使得深圳「斷供」群體的問題浮出水面,面臨「斷供」者「養不起」房子,但如果真的「斷供」,將面臨銀行凍結所有財產和法律追究,處在一種「供」不起也「斷」不起的尷尬境地。許多中產憂心忡忡,擔心財產被查封,失去一切。

被迫斷供 走一步看一步

據中國經營報報導,沒有往日的意氣風發的房產投資人陳立表示,「供下去已經沒意思了。」他曾是深圳著名的房地產投資客。

在他看來,深圳的房價下跌幅度,遠比公開的數據要大。以他現在位於寶山區的自住房子為例,2007年最高峰時樓價一度達30,000元∕平方米。陳立以單價28,000萬元∕平方米買進,當時也曾一度自詡「賺」了。但隨後,深圳樓價急劇冷凍,附近新開盤的項目樓價一跌再跌。現在他所在小區的二手樓價在每平方米在13,000~14,000萬元之間。

「我現在欠銀行220萬元,而樓價只值140萬元。供下去還有什麼意思?」陳立說。他認為,類似他這種情況的購房者現在「深圳遍地都是」。

因為深圳很多樓盤銷售時都可以貸款8成,甚至8成以上。「我的房子總價在280萬元左右,但首付只給了50萬元。」陳立承認,掏的錢還不到總價的 20%。

「七個月沒有供款了。」陳立表示。然而即便下定決心付諸行動,他也並非真的什麼都不顧了。他實際上是希望通過短暫的停供,引起銀行的注意,可以同銀行「商量商量,找個折衷的方法」。

律師朋友告訴陳立,在國內,斷供的成本很高。銀行有權通過法院「凍結」他的所有資產,直至其將所有的欠款還清為止。陳立名下還有一套房子,兩間商鋪,一輛車。如果他隨意斷供,「不但首期沒了,名下的資產也可能被拍賣,得不償失。」

「現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對於這種局面,陳立很是苦惱。雖然陳立千方百計與銀行談判,但在現在的樓價下,能有多少「止損」效果,他也不抱太大的希望。

銀行欠款高于房屋現值的購房者不在少數

深圳中原地產的支行經理李虎(化名)也承認,一直以來由於深圳的房子總價較高,為了吸引購房者,不少樓盤都拼命把購房者的首付降到最低。在 2007年房貸新政推出之前,基本上所有新項目都可以貸款8成以上。

「當年這個總價80多萬元的房子,首付70,000~80,000元就可以入住。」即使是房貸新政推出後,實際上依然有不少銀行可以貸款8成以上。直至2007年10月前後,深圳房價明顯下調後,銀行房貸才真正意義上收緊。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在深圳房價下跌近4成後,銀行欠款高於房屋現值的購房者不在少數。

斷供衝擊銀行 但表示房貸依然是其最優質資產

實際上,媒體有眾多推測,是基於深圳房價的「狂瀉」。按照中原地產的統計數據,2007年9月樓市最高峰時,深圳全市新盤均價為16,777元∕平方米;到了2008年7月,該數字急降至9,778元/平方米。

僅就該數據分析,深圳樓價已下跌超過40%。假設購房者在最高峰時購房,向銀行貸款 70%。現在即使按市價把房子賣了,也不夠還銀行的欠款。

2008年6月,由兩篇文章《深圳斷供已過千億,次貸危機浮現》和《負資產已過30萬,深圳中產很受傷》,深圳實際斷供的資金已超過千億元的內幕被揭示出來。

不過,2008年8月初,國務院派往深圳調查斷供的專家組稱,深圳斷供并無大規模出現。而各大銀行也紛紛表示,現在房貸依然是他們最优質的資產。

有分析人士指出,2008年初至今,銀行股與地產股呈現高度的聯動性,每次地產股的破位,均會引起銀行的大跌,雖然銀行股總體跌幅小於地產股。

香港前車之鑒 銀行承擔360億港元壞賬

香港亞銀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的首席研究員李大衛認為,由於國內斷供的成本很高,主動斷供沒有,「但被動斷供的人士也許會慢慢增多」。李大衛說,香港樓市1998年與最高峰時相比,驟然下跌了一半。伴隨經濟蕭條,被動斷供人士越來越多。到了2003年,負資產按揭占所有按揭的22%,大約有360億港元憑空蒸發。

這些斷供者根本就是資不抵債,即使銀行再苛刻,也難以取回外借的款項。換言之,香港銀行單按揭市場便需承擔360億港元壞賬。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傳深圳房貸壞帳達人民幣千億元 
深圳炒房者:只能把房子出租做倉庫
近六成大陸民眾反對中國政府救房地產
北京斷供散戶:半年2套房縮水100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