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就業難 源於高端產業滯後

標籤:

【大紀元1月20日報導】(中央社台北20日電)中國社科院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大陸新一輪大學生就業高峰轉眼即至,在全球金融危機衝擊蔓延,以及大陸新增就業多年來首次下滑的背景下,2009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為30年來最艱難時期。

北京「瞭望」新聞週刊報導,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預計,到2008年底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而全國高校(台灣稱大學)畢業生總量壓力繼續增加,2009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11萬人,比2008年增加52萬人。

近期,中國政府反覆強調,要將大學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1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7項措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下發通知,推動包括「校企對接」、「寒假招聘會」、「民營企業招聘周」等11項針對大學生就業的具體服務活動。教育部將應屆畢業生就業納入2009年工作重點,推出研博擴招等舉措。

各地也紛紛推出各種幫助大學生就業的措施,拓寬管道保就業,發放創業貸款,發放就業券,鼓勵大學生當村官等。公布這些措施的目標是希望能幫助大學生度過這個「內外夾擊」下的就業寒冬,力爭使2009年的應屆大學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0%左右。   

藍皮書指出,中國大陸大學生就業難是個老問題,再創歷史新高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和全球性經濟衰退的到來,只是使大學生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而已。大陸的人力資源結構中,高校畢業生無疑屬於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滯銷」,在大陸多年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發生,似乎是一種矛盾現象。

多位專家表示,這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模式有密切關係,即高端產業發展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國家應配合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推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中的高端產業發展,以政府行為儲備產業、儲備技術、儲備人才,從戰略上解決大學生就業。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楊河清指出,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不是多了,而是數量不足,遠遠達不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所以不要產生大學生過剩的誤解。

2005年大陸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大陸專科及以上學歷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18%,只及發達國家平均數的1/4。2005年中國人才報告顯示,2010年大陸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將達2000萬人。

進一步分析表明,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3800美元左右時,需要10%左右的大專以上人才,即1.4億人,比現有數量多出7000多萬。也就是說,從現在到2020年,年均需要增加600萬左右大專以上的畢業生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與此同時,近年來,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成為「漂一族」、「啃老族」。「經濟藍皮書」的數據表明,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已經由過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丁大建指出,自1999年開始,由於高校擴招速度過快,而適合大學生就業的崗位相對不足,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產生。

楊河清說,大學生嚴重「供大於求」,不僅導致就業率的下降,也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品質,造成極大的人力資源浪費。一方面是遠不能滿足國家戰略需要的大學生人口比例,另一方面卻是每年上百萬大學生無法實現離校前就業,反差鮮明。

華南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諶新民教授認為,就業需求是一個派生性需求,與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很大關係。在中國大陸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根本性的制約因素是,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失衡,尤其是高端產業發展嚴重不足,難以吸納擴招後的高端人才。

報導引述德國聯邦勞工局下屬研究機構一項調查發現,在德國失業人數超過400萬的大背景下,德國大學畢業生卻仍然就業前景良好。其重要原因是研發、管理、諮詢和教育領域等需要大學生的工作崗位不斷增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發佈「中國製造業競爭力報告」指出,大陸屬於高端產業的裝備製造業發展嚴重滯後,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報告認為,雖然大陸一些領域已經成為世界製造基地,但現在還只是一個加工中心。裝備製造業是「工業之母」,而大陸裝備製造業總產值只佔製造業總產值的32.34%,比發達國家低5個百分點。

楊河清指出,製造業中高端產業的缺失,使得大學生在製造業中難以成規模、成建制、可持續地進行就業,這一產業吸收大學畢業生勞動力的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發達國家從事製造業的高級技術人才高達40%以上,大部分是大學生。而大陸目前從事製造業的大學生比例只有4%左右,相差近10倍。

楊河清認為,這是因為大陸製造業還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低,難以吸引高端人才。

相關新聞
【晚間新聞】美政府實錘 中共網絡攻擊大紀元
【環球直擊】中國餐飲業萎縮 分析:失業潮加劇
【全球新聞】四·二五萬人和平上訪始末
【中國禁聞】國企搶錢 中國多省市燃氣費暴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