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作為替代燃料的現狀和前景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許波華盛頓報導)石油價格目前已經下跌到了30多美元一桶。不過,世界各國謀求替代能源的努力並沒有因此而減弱,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2008上半年石油價格暴漲使人們感到石油總有一天會用盡,甚至有人預言石油的末日已經為期不遠了。在這場尋求研製替代能源和開發節能技術的熱潮中,生物燃料的開發尤其引人注目。

“誰不用石油,誰就將成為未來的贏家”,近來國際上廣為流傳的這句話在2008年上半年得到了印證,並且獲得全球的廣泛認同。

*油價危機發出警訊*
    
隨著原油價格屢創新高,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加快開發研製替代能源的計劃。一些業內專家甚至預計,在全球能源價格和氣候風險壓力急速攀昇的壓力下,替代性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將是繼30年前的資訊網絡革命之後的下一波最重要的科技創新。
    
有人把2008上半年的油價攀昇看作是自1970年代以來的又一次石油危機。美國能源部國際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托馬斯.萊克維爾最近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說,這次油價危機給予我們一個重要的警訊,那就是我們太依賴石油這種自然資源了。

萊克維爾說:“我們傾向於把能源安全看作是一件想當然的事情。當我們需要給車加油時,我們就去加油站加油。我們把電燈開關一擰,燈就亮了。我們只需到空調控制器那裏調解一下溫度,就會感到很舒服了。但是就在自然資源的開發生產和可供人們利用之間,我們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能源會不會總在那裏,如果可供利用,我們是否利用得起。”
    
*美國會要求發展替代能源*

為了減輕對石油的依賴,美國國會2007年末通過能源法案,加速替代能源和節能技術的研製和開發。根據這項立法,美國確立了在2022年之前生產360億加侖乙醇的目標。能源法案還把汽車的平均節能標準提高到每加侖汽油40英里,希望節能和利用替代能源相結合,美國能夠在2022年前把從原油中提煉的汽油消費減少20%。
    
布什總統在2008年國情咨文中也明確指出,美國過度依賴石油的風險劇增,他要求在替代能源的開發項目上再增加22%的預算,爭取在2025年以前讓生化燃料至少取代75%的石油進口。    
    
美國石油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萊恩.布魯諾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介紹了目前全球生產生物燃料的現狀。

他說:“乙醇實際上已經成為全球汽車最常使用的汽油替代燃料,它在歐洲、巴西和美國被廣泛使用。在巴西,有50%的汽車可以百分之百地使用乙醇。美國和巴西是乙醇生產量最大的國家,兩國合起來生產全球乙醇供應的69%。”

*各國發展生物燃料*
    
國際能源機構最近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石油不屬於再生性能源,它總有一天會被用盡。報告估計,全球現有的石油資源據信可以完全滿足2030年以前的全球需求,但是此後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需要還是一個未知數。
    
英國一個名叫石油高峰和能源安全(PEAK OIL AND ENERGY SECURITY)的研究機構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也顯示,全球成本低、易開採的石油產量將在2013年開始下降。根據這項研究結果,歐盟不久前也制定了爭取在2020年以前讓再生性能源占歐盟全部石油需求的20%的目標。此外,中國和印度也在加緊研製生物燃料。這兩個能源需求增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乙醇燃料的產量緊隨巴西和美國之後,位居世界第三和第四。

*生物燃料有局限性*
    
美國石油研究所的國際能源專家布魯諾認為,生物燃料是一種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未來將成為再生性能源的主要發展方向。但是他對美國之音表示,乙醇生產目前還存在一些資源和技術方面的限制,這些局限阻礙這種再生性燃料的大規模生產和普及。

布魯諾說:“在美國,乙醇是從玉米中提煉的,而在巴西,人們基本上用甘蔗作為原料。批評人士反對生產乙醇,他們指責說,使用農作物來生產能源會提高食品的價格。這樣說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你不使用玉米來加工食品,而是用來生產能源,那就勢必造成食品短缺和食品價格攀昇。”
    
美國農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國內種植的玉米有三分之一被用來生產乙醇。國際農業、環保和人權組織尖銳攻擊美國研製開發生物燃料的政策,認為動用巨大的食品資源來提煉乙醇是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全球糧食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際能源專家布魯諾說,目前生物燃料的研製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巨型植物,可以用來同時生產食品和能源。

他說:“和玉米以及生產乙醇的甘蔗不同,你可以用同一種植物既能生產食品,又能加工能源,因為這種植物的頂端結出作為食品的果實,而它的根莖可以用來提煉乙醇。這樣,你就可以二者兼得了。”

關鍵詞:乙醇,生物燃料,替代能源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時代乙醇製造設備問世 自製汽車燃料
超輕節能又環保 匈牙利油電混合新車亮相
日經產大臣甘利明訪巴西  參加乙醇會議
四種食物不宜下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