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中研院院士高錕 獲諾貝爾物理獎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7日訊】〔自由時報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6日揭曉,由美籍華裔科學家高錕、美國學者魏勒.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三人共同獲得,三人的研究都與將光轉換成電子訊號傳輸有關,高錕的光纖通訊研究帶動網路、通訊革命,博伊爾和史密斯研發出今日普遍用於數位相機的影像感測器「電荷耦合元件」(CCD )獲得諾貝爾獎肯定。

高錕將獲得一千萬瑞典克朗獎金的一半,另一半由博伊爾和史密斯平分。

*與兩位美學者共獲殊榮*

諾貝爾獎頌詞以「光之大師」形容這三人,表示三人在這兩個領域的成就為今日網路相連的社會奠基,讓龐大資訊得以在幾乎瞬間傳送全球,「他們為日常生活創造許多實用創新,也為科學探索提供新利器。」

被譽為「光纖之父」的高錕一九六六年提出如何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光纖通訊,頌詞中說:「這使得藉由一條最純粹玻璃光纖,讓光訊號傳輸超過一百公里成為可能,相較之下,一九六○年代的光纖傳輸距離僅二十公尺。」在這份研究後四年,全球第一條超低耗損率光纖才問世。頌詞指出,「這種低耗損玻璃纖維促成全球寬頻通訊,如網路。」

*光纖通訊研究獲得肯定*

光纖通訊中數位影像佔了很大部分,這是另外兩名學者獲獎的研究領域。博伊爾和史密斯一九六九年以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為基礎,共同研發出「電荷耦合元件」,能在短時間內將光轉成電子訊號,然後成為大量影像像素,頌詞說:「這為攝影帶來革命,因為如今光能以電子方式而非利用底片捕捉。」電荷耦合元件已成為今日從低階數位傻瓜相機,到高速精密外科手術儀器都普遍使用的「數位之眼」,沒有這項成就,數位相機會以更慢速度發展,人們也不會見到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太空和火星影像。

現有英、美雙重國籍的高錕現年七十六歲,在上海出生、十五歲移民香港,在香港受完大學教育後先後在英、美深造,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也是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不過今年初傳出他罹患失智症,正全心養病。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出後,香港各界都感到興奮,香港特首曾蔭權稱讚高錕是傑出科學家和有擔當的教育家,是香港的驕傲。

對於獲獎,高錕6日透過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楊綱凱教授表示「深感榮幸」。他說,「諾貝爾獎鮮有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故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過去四十年,光纖大大促進了資訊世界的發展及進步;亦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

現年八十五歲和七十九歲的博伊爾和史密斯都曾在美國貝爾實驗室任職二十多年,具有美、加兩國國籍的博伊爾率領光學、衛星通訊、數位和量子電子元件等研究,也曾協助美國航太總署挑選阿波羅登月地點;史密斯則負責雷射和半導體方面研究。史密斯目前仍擔任加拿大的大學和政府實驗室顧問。

這兩人都是6日清晨被諾貝爾獎委員會電話告知得獎,被電話叫醒的博伊爾說,他還沒喝咖啡,還有點搞不清楚狀況,「但是我整個人沉浸在一種美妙的感覺,『哇,這真的相當令人興奮,這是真的嗎?』」他說,CCD開啟了今日數位相機的大量運用,對他個人來說,火星的探索是這項研究的最重要應用,「讓我們首次見到火星的表面。」

至於熱愛航海的史密斯最近才完成歷時十七年的環繞全球之旅,他在新澤西家中接受電話訪問時說,他覺得「非常高興」;對於要如何運用獎金?他想了半天最後說:「我現在七十九歲了,我想生活不會有太大改變,我甚至不需要一艘大一點的船」。

光纖之父 也是品味大師

 
〔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胡清暉、黃以敬/台北報導〕一九九二年獲選中研院物理組院士的高錕,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在與其熟識的中研院院士及學者眼中,高錕不僅學術上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私底下也是一位生活品味大師!

中研院物理所所長吳茂昆說,學術上的高錕是一位「斯文的學者」,他不太多話,但是看他的舉止與談吐,不難發現他是個生活很有品味的人,「我至今最愛的一條領帶,就是他送我的」。

中研院院士、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聽到高錕獲獎,笑說「好開心」,高錕在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時,曾志朗是中文大學校外考核委員,覺得他是一位非常紳士、溫文儒雅、待人真誠的學者,「獲得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

*網路通訊革命的先驅*

學界形容,高錕最大的貢獻在於將「通訊由電的層次提升到光纖層次」、「讓光纖的損耗率變得極小」,小到台灣至美國的海底電纜,可以達到越洋傳輸的功能,也因為如此,才有網路世界的可能。中研院副院長劉兆漢說,高錕可說是開啟通訊革命的先驅,「我們以他為榮」。

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表示,高錕曾參與籌備清大科技管理學院,他的光纖研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在通訊網路領域受到推崇。試想一根頭髮裡面可容納好幾百萬條的電話線,很了不起,他的研究對人類生活影響很大。

從小對科學遊戲充滿好奇心的高錕,小時就自己組裝收音機,甚至做過泥炸彈;他最常提醒學界及年輕人的就是,「千萬不要盲目相信專家,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譬如我說,光纖在一千年之後還會被應用,大家便不應隨便相信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信念。」他以自己當年提出利用高純度的玻璃來傳送訊息為例,當時人人都覺得「癡人說夢」,如果當日他真的因此而放棄研究,離開實驗室的話,今天恐怕不會有光纖技術了。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