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利差縮水放款業務停滯 銀行業面臨重大考驗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 1日電)對市場保守看待,已成為金融業今年經營基調,在利差大幅縮水,放款業務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今年銀行業獲利來源萎縮,反倒呆帳風險恐有增加之虞,銀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銀行業主要獲利來源包括存放款利差及手續費收入,今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逼近1%,且還有再降的可能,利差已降至歷史低檔,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州表示,投身銀行業數十年,從未看過這麼低的利差。

根據目前已公布最新利差數字的銀行業,玉山銀行今年元月利差約1.57%,2月降至1.42%,預估今年5月最慘可能跌到1.2%,讓經理人倒抽一口冷氣。

規模經濟效益較差的中型銀行如此,大型銀行狀況也沒比較突出,中信金控預估今年淨利差落在1.6%至1.65%,年減超過30個基本點 (bps),台新金控雖然去年底淨利差拉至1.92%的水準,但也認為今年淨利差至少要下跌10%。

銀行主管表示,要維持銀行正常營運,利差需維持一定水準,至少要1%才夠支應人事、營運等基本費用,這還不算可能發生的呆帳,以去年第三季開始,台灣外銷訂單直直落的慘況,很難不擔心可能引爆的企業倒閉潮,背後的呆帳地雷更是讓銀行想到就「皮皮剉」。

加上外界認為,央行基準利率下降,銀行放款利率也應該跟著降,包括房貸、消費性貸款、信用卡循環利率等,都成為眾矢之的,中國信託商銀董事長羅聯福不免大吐苦水。

羅聯福分析,單單因為降息、存款利率下降就要求銀行同步調降放款利率並不公允,銀行的放款定價除了考量資金成本因素之外,還需參酌風險成本、作業成本及合理利潤,只要有一件貸款案成為呆帳,銀行要做多少件的利潤才能補得回來?

雖然銀行業者遭到內外夾擊,但利差日益縮小在今年已成為既定事實,銀行業者也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一銀行今年放款量雖與去年持平,但著重政府部門、公共建設相關放款,中信銀也希望透過量的方式補足價的不足,預估放款量成長4%。

台新銀行則看壞今年法金前景,由於消費金融基期已低,轉向穩健經營消金放款,對於法金放款,尤其是海外台商的放款將嚴格把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