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杜文仁:有待豪傑之士興起

重建中國文化精神國際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

人氣: 7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柏年台北報導)在「重建中國文化精神研討會」中,文山社區大學核心課程推動計劃執行長杜文仁,也獲邀參與。精采的會議後接受記者採訪,談到他對於重建中國文化精神的想法。

致力推動民間中西哲學課程的杜文仁,首先提出孟子所言:「待文王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般人民都等待聖王出世,才能安享太平日子。然而即使沒有聖王出世,只要有豪傑之士,世界的命運仍舊可以因為豪傑之士而興起。但問題就在有沒有豪傑之士?如何興?他認為興的標準是「合乎中道」,沒有過與不及。

他說:「什麼叫『中』?喜怒哀樂之未發,那個狀態叫中,發而皆中節,叫做和」。杜文仁認為,需要如此的君子,可以體現中和、中庸的道理,國家與社會才有希望。中國擁有如此偉大的中道哲學,但古來帝王符合此道,堪稱「中國」美名的,其實不多。

漢唐盛世的文化極為後人稱頌,但晚朝喪失中庸之理,帝王也變得昏昧無道。宋代由於理學昌行,帝王堪稱良君,但是比起恪守理學、勤政愛民的清代皇帝來說,還是差了一些。他認為即使是異族統治,但由於深諳中國治家施政之法,清代初期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充分展現了合於「中國」美名的特質,雖稱不上聖王,但亦可稱為賢王。

杜文仁認為要重建中國文化精神,就是要匯集具有中道思想的仁人志士,也就是不待聖王而興的豪傑之士。當然這件事並不容易。他說:「豪傑之士是要立大志的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針對這場研討會熱烈的討論,杜文仁認為關鍵就在於民主有民主的理論與事實,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他認為所謂好的民主典範,是像瑞典的民主制度。這是因為他們的政黨受到路德教派的影響,是有道德的,所以沒有太大弊病,這是因為純正的宗教信仰使然。至於壞的民主,就像是美國,純粹從利益觀點出發的資本主義,基本上是讓既得利益者受惠。從本次的經濟大蕭條可以看出所有的救援方案都沒有針對升斗小民,所謂「竊國者侯」,是值得世人體認的道理。(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