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 日企業為生財紛調整主力事業

標籤:

【大紀元7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26日專電)「日本經濟新聞」今天報導,日本知名企業陸續進行主力事業的新陳代謝,像是日清紡控股公司在纖維業不景氣之後,改賣太陽電池產品,已成該公司的「金雞母」。

報導指出,日清紡、富士軟片控股等公司面對金融危機,加速事業新陳代謝,業績和股價表現均佳。現在許多企業因為景氣低迷,紛紛進行調整,加強有成長潛力的事業領域。

日清紡在纖維業景氣低迷以後,致力多角化經營,其中,運用工作機械製造技術所發展出的太陽電池製造設備生產,收益急速擴大。

富士軟片在軟片銷售量減少之後,也進行公司結構改革,重點擺在醫療、液晶領域。

該公司將重點事業分為影印機及列表機等事務機、數位相機、液晶暨醫療等3大領域,本年度藉由液晶用軟件的擴大、及收購醫療產品公司,可望成為該公司最賺錢的事業,營業利益的比例也將增高。

從「Seven & i」控股公司3至5月的營收狀況來看,超市的營業利益為53億日圓(約新台幣18億元),銀行業的利益達77億日圓。隨著收取銀行自動轉帳手續費的增加,銀行業務成了僅次於超商事業的第二大收益來源。

日本水產公司前年度利用魚油等製造的醫藥品原料事業,利益已是水產業的15倍。

日本經濟新聞社分析過去5年上市企業以事業部門分類的營業額,3月底為年度結算的879家企業當中,將近1成的企業主力事業已進行更替。這些企業的股價也相對看漲。

日本經營平價服飾連鎖店優衣庫(UNIQLO)廠牌的迅銷(Fastretailing)公司,以前靠賣男性服飾賺錢,現在女性服飾營業額成為本年度營業最高收益的原動力。

另外,昭和殼牌公司有鑑於石油的需求逐漸降低,計劃5年後實質利益的一半要靠太陽電池來牟利,將投資1600億日圓生產太陽電池,比投資石油的金額還高。

金融危機之後,日本企業加速調整成長戰略,收益結構也可能加速企業求變的速度。

相關新聞
房企德信中國遭勒令清盤 股價跌逾6%
專家:房市去庫存政策難解中國開發商困境
香港甲級商廈空置率達九成 深圳低租金搶客
中國出口增長但進口大幅收縮 經濟前景不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