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歧視殃及無辜稚子

人氣 27
標籤:

【大紀元7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特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贊助的一個賤民人權調查小組,最近在印度賤民失學比例偏高的若干省份,對近百所中小學校進行了實地訪查,發現種姓歧視是造成賤民子女退學、失學的最大主因。

以下是一份已送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部分調查報告實例:

在東部比哈省(Bihar)一所學校召開的家長會上,老師毫不客氣的向在座的賤民父母表示,他們的子女穿著襤褸、骯髒,在課堂上有臭味,影響其他學校上課情緒。

在西部拉吉斯坦省(Rajasthan),當調查小組人員詢問學生什麼人經常遭到老師責打或同學欺負以及遭打原因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指著一名學生,齊聲說:「因為他是賤民的兒子。」

同樣在比哈省,賤民學生說:「老師不管我們,要我們坐在教室後面的地板上,椅子都給前面高種姓同學坐。吃營養午餐時,我們要排到最後,輪到我們時,只剩下一點點可吃。」

在北方省(Uttar Pradesh),賤民學生經常被派遣清掃校園、水溝,或到戶外提水填滿廚房的水桶。賤民女生則必須清潔學校的廁所,但不准使用,只能設法偷偷的用,或到學校附近角落解決。

此外,報告說,賤民學生經常上課遲到的原因,竟是因為害怕上課途中遭高種姓學生欺負,只好在家等待其他更多的賤民學生後,才敢一起結伴出發上課。

在這份報告出爐前,在印度中部馬德雅省(Madhya Pradesh,又稱中央省),14歲的女孩古蒂(Guddi),早已親身體會什麼是種姓歧視和它造成的傷害。

至今她仍然清楚記得,半年前的一個清晨,她和妹妹依往常一樣,兩人拿著水壺趕往村子中央的一座手動式抽水機的水井,等著打滿水後回家。

正當兩人依著家人經常的叮嚀,在井旁等著高種姓婦女先打水時,卻未料妹妹偶然觸碰了高種姓人家擺在一旁的兩個水壺,立即見到高種姓的婦女兇惡的將兩個水壺丟得老遠,要古蒂的父親賠兩個新的水壺。

古蒂說,半年來,父親辛苦工作,才賺夠錢,買了兩個新水壺賠人家,而她和妹妹在這半年裡,甚至從此以後,都知道要離水井遠一些,直到高種姓人家取完水並且離開後,才敢到水井旁取水。

據揭露古蒂姐妹故事的印度非政府組織Jan Sahas反種姓歧視協會,在一項最新調查報告中表示,和古蒂姐妹一樣,許多人幾乎從小就體認並且接受種姓歧視的存在。

在古蒂姐妹居住的丹村(Dang),居民有三分之一是賤民,由民選產生的5人村長老會治理。但調查報告引述其中一名長老羅迪(Nathulal Lodhi)的話說:「我們不容許學校有種姓歧視,但仍然必須遵守若干社會規範。」

據羅迪表示,這些規範包括:低種姓可以為高種姓提供飲食服務,但不得與高種姓在同一食堂裡進食,也不得將自己的飲食器皿與高種姓的器皿混合在一起清潔。

Jan Sahas的調查報告遭到馬德雅省地方當局的否認。據丹村所在的行政區卡特尼(Katni)地區首長巴格勒(Anju Baghel)駁斥說,經當局調查,村民都否認有種姓歧視的情形。巴格勒並且指控說,非政府組織的調查旨在破壞地方形象。

但據Jan Sahas組織表示,實際上,地方官員也袒護高種姓人家,例如在上述卡特尼地區,由於地方高種姓人家不滿公立幼稚園的廚師來自低種姓,群起示威罷吃,結果政府當局立即撤換廚師,改聘一名高種姓廚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權暨公義計劃(MIT Program on Human Rights and Justice)主任拉加戈巴拉(Balakrishnan Rajagopal),曾經與印度非政府組織的賤民社團Navsarjan進行長期合作,調查印度社會問題,對印度賤民問題知之甚詳。

他曾在「印度人報(The Hindu)」撰文指出,印度傳統的種姓歧視已成社會常態,賤民經常處於被欺淩的環境,尤其在鄉村地區,婦女被強暴,土地被掠奪,此外,賤民從事的是最危險、污穢的工作,例如人工清除糞坑、污水道,而從事這些工作的 人被禁止進入市場和商店。

日前(7月2日),中央政府社會公義暨授權事務部(Ministry of Social Justice & Empowerment)部長瓦斯尼克(Mukul Wasnik)答覆國會上院質詢時表示,據印度上屆(2001年)人口普查,印度總人口10億2700萬人,其中列為「設籍種姓(Scheduled Castes)」,即統稱賤民的人口佔16.2%,換言之,至少有1億6637萬人。

瓦斯尼克又說,據內政部全國犯罪統計局(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統計,印度2004-2008年共發生登記在案的攻擊賤民事件13萬3819件,其中以北方省2萬5576件最多,其次是馬德雅省2萬774件,其他如拉吉斯坦省有1萬9555件,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有1萬6300件。

但瓦斯尼克的答詢書中,有若干省份的統計闕如,包括去年發生印度教徒殘殺天主教賤民30餘人的奧里薩省(Orissa),都未見統計數字。非政府組織都相信,由於地方當局隱瞞或因為賤民擔心報復而不敢聲張,攻擊或迫害賤民人權事件的實際數字應是更多。    許多國家都曾經歷不平等的社會階級歧視制度,例如中國早期的「士、農、工、商」。但印度的「種姓制度」至今依然是嚴密苛細。這種制度得以長久維持,據說是因為印度教篤信因果與輪迴,即一個人出生於何種階級乃由前世的行為決定,而這一世的行為,又會決定下一世投胎在那一個階層,不斷循環。

記者曾經就此詢問一位印度教婆羅門師父約希(R.Joshi)。他警告說,任何人都不應試圖打破這種因果輪迴制度,否則今生今世的因果中斷了,來生的輪迴將會不知在何處。他說,印度的種姓制度不可能消失,很多人擔心從此會永世不得翻身。

依印度傳統種姓制度,人分為四大階級:最高階「婆羅門」相當於祭司、學者;「剎帝利」相當君主、軍人;第三等「吠舍」泛指商人、工人;第四等「首陀羅」則指得是不同種姓通婚生下的子女,以及其他低下的流民、奴隸等。今日則擴大涵蓋落後階級和部落居民。

不同種姓之間不通婚嫁,這是因為高等種姓注重門第,嚴防血統混雜。此外,自認階級較高的,會排斥他們覺得地位不如他們的人。來自台灣的記者,因面孔常被誤認是印度偏遠東北省區的蒙古裔部落人民,故在新德里市場購物時,常遭店家懷疑身份而蓄意冷落。

印度最高法院法官卡特朱(Markandey Katju)也表示,種姓制度仍是阻礙今日印度邁向現代社會的最大障礙,必須儘快除去。他表示,包括印度的政治也受到種姓制度控制,當選舉將屆時,政黨主要工作就是控制不同種姓選民的選票和候選人。此外,不同種姓之間的暴力衝突頻仍,也是造成印度今日社會動亂的主因之一。

不過,卡特朱也認為,印度近年經濟成長迅速,對專業與科技人才的需求殷切和重視,已使得過去高種姓子女才有資格擁有的「高尚」工作如工程師、教師和醫師等,逐漸出現了其他低種姓子女,甚至賤民階級的子女也因技術專長而受到重用。他說,假以時日,或許10年、20年或30後,種姓制度和種姓歧視將會從印度的社會中逐漸淡出。

有趣的是,由於印度憲法保障人權平等,因及顧慮國際人權社會的譴責,印度政府設立了許多保障低種姓和賤民的求學與工作配額,使低種姓和賤民能夠得到較高優惠待遇或免除若干限制而進入高等學府與政府公務員機關,反而經常發生低種姓的人要求賦予最低階級甚至賤民的資格,認為能因此為子女未來爭取更多的利益。

相關新聞
兒子高中畢業典禮 海外服役的爸爸驚喜現身
美國女子開車竟被飛機撞到 幸運只受輕傷
痴迷烹飪的2歲小廚師能做出數十種佳餚
男乘客機上睡2小時 醒來後驚覺還沒起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