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2001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名牌学校火爆

人气 2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9日讯】2001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夏日的炎热中悄悄地落下帷幕﹐各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大战也硝烟散尽。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年和“十五”的开局年﹐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无疑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

   政府﹕200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看好

   人民日报报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包当干部”﹑“包分配”的模式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的转变。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2001年毕业生就业继续采取“国家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各地信息显示﹐今年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良好局面﹐形势喜人。据政府权威部门分析预测﹕由于面临加入WTO的挑战和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比往年明显增加﹐2001年度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看好。

   学校﹕铺路架桥﹐各有高招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由“两包”向“两自”〔需要解释〕的转化﹐相应地毕业生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大战﹐各高校不得不承认“酒香也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也愁嫁。”更何况各个学校的性质不同﹐生源各异﹐肯定各有各的难题。那么﹐各高等院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作为连接社会和学校的桥梁与窗口﹐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都施展了些什么高招呢﹖走进北京市几所高校的大门之后﹐我们找到了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学生处 晁处长﹕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

   为适应市场化就业的需要﹐我们学校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追求高的就业质量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花大力气﹐办好大规模校园招聘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办好小型招聘会﹐随时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第二﹐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到西部就业﹔第三﹐注重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无偿给毕业生提供充足而准确的就业信息。今年我们学校的就业形势从总体上来说需求大于供给﹐就业形势好于去年。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 谢处长﹕机构改革不影响政法大学学生进机关

   在国家就业政策转变以后﹐我们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实行了以就业指导为方向﹐以就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方法。一流的大学﹐就要有一流的就业﹐已成为中国政法大学全校上下的共识。为此﹐学校采取切实措施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行了就业工作的例会制度﹐以便对各院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第二﹐建立了定期就业咨询制度﹐以便及时与学生沟通﹐实施“个性化”指导﹔第三举办“毕业生就业推荐月”活动﹐通过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洽谈会﹐就业社会实践﹐毕业生就业的对外宣传和推荐等形式真正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便利条件。目前虽然面临政府机构改革﹐但对我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今年我校学生就业方向仍以党政机关为主﹐截止6月1日﹐初次就业率已达到95%﹐就业形势喜人。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处 童处长﹕邮电大学学生就业形势一派大好

   学校划归教育部后﹐我们学校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展开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首先﹐我们通过院校两级逐级灌输就业意识﹐使学生一入校就有危机感和压力﹔其次﹐我们通过组织“企业采风”活动﹐把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即对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其社会适应力﹔第三﹐我们通过“走出去请婆家”──把单位请到“家里”来的办法﹐举行校园招聘会﹐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方便的同时﹐还造成了一种氛围﹐对低年级同学也起到了感染和指引作用。今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共974人﹐截止6月1日起﹐就业率达到了98.7%﹐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毕业生﹕就业市场求职面面观

   六月的校园﹐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幽雅宁静﹐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毕业生们在经过连续几个月的辛苦奔波四处自我推销后﹐自然是“几人欢乐几人愁”。让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

   专科生﹕请你安静地走开 小胡是北京某交通大学环境保护系98级化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又是优秀学生干部﹐然而﹐他说当他站在就业这个人生转折点时﹐却又显得力不从心。 “我是从去年10月就开始为求职做各种准备的﹐然而﹐我第一次参加招聘会就被亮了‘红灯’。那天﹐当我满怀信心地抱着自己的一摞推荐材料步入会场时﹐清一色的研究生﹑本科生学历要求﹐使我一下子觉得面对用人单位的选择﹐我毫无优势可言﹐除了劣势还是劣势。尤其是当我看到一家企业打出‘非本科生免谈’的告示时﹐更是气馁﹐那天我一份简历也没投出去。以后我又参加了几次人才招聘会﹐包括回江苏老家参加招聘会﹐但每次去我都觉得自己就像一叶浮萍﹐随着应聘人流卷来卷去﹐毫无战果可言。” “虽说我现在已找到了工作﹐是江苏一家热电厂﹐但那不是我的初衷﹐是父母托关系走后门联系到的。”说这话时﹐小胡言谈中流露出几许无奈。 “其实我们系的许多学生在录取时都够本科线﹐许多学生的能力也很强﹐但为什么当面临就业时就大相径庭﹐连一次应聘的机会都不给我们呢﹖”小胡的话也许道出了许多专科毕业生的心声。

   据统计﹐2001年应聘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15万﹐其中专科占52万﹐达到总数的48.6%。但近年来专科生就业市场低迷﹐而且还在逐年呈恶化趋势。2000年全国专科生一次就业率仅为44.6%﹐而在个别地区或个别专业还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这不由得使人对当初培养专科生的初衷产生了怀疑﹕难道整个社会不需要专科生了吗﹖我国目前人才真的过剩了吗﹖如何使专科生就业走出困境﹐是该整个社会关注的时候了。

长线专业毕业生﹕这个夏天有点冷

   近年来﹐诸如农学﹑林学﹑历史学等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专业的限制﹐他们的就业面窄﹐同时就业渠道也不畅通﹐因此﹐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北京X科技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小彭的一番话表达了许多长线专业毕业生的苦衷﹕对于我们长线专业毕业生来说﹐在人才招聘会上找到合适对口的工作几率几乎为零﹐每次我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偶尔在招聘会上有家单位收下了我的简历﹐我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日日思月月盼﹐结果每次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其实我在校时学习成绩不错﹐还取得过奖学金。我也想过何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但4年的专业知识不就白白浪费了吗﹖既然社会基本没有需求了﹐学校当初就不应该设置这个专业。

   据最近一项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专业对口是选择人才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因此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大的改观﹐但是长线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时绝不应该被专业束缚住手脚﹐而应该“先就业后择业”。同时﹐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外地大学生﹕不留京城非好汉

   充满机遇﹑竞争﹑诱惑的大都市﹐恐怕是许多毕业生的“理想港湾”。对于即将毕业于北京某著名法律学府的小刘来说﹐自然也不例外。经过预约﹐我在北京×出版社的办公室见到了未毕业先上班的小刘﹐几句寒暄之后﹐小刘讲起了他那段为留京而四处奔波的求职经历。 我是外地生﹐一开始我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给自己定位为留京﹑进党政机关。于是﹐从去年上学期开始﹐络绎不绝举办的各种招聘会﹐对我来说﹐成了“鸡肋”﹐我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准备着公务员考试。然而﹐从12月份开始﹐一连串的失败使我彻底绝望了。首先是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在笔试阶段即被淘汰﹐其次是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也没通过﹐最后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面试中落选。党政机关的大门无情地向我关闭了﹐北京似乎已在向我挥手说bye-bye。一度我陷入自卑的阴影中﹐感到前途一片渺茫。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劝导﹐使我迅速摆脱了失败的困扰﹐重新树立起了自信心。我迅速调整了自己的期望值﹐进不了机关﹐只能不惜一切留京了。也就从那一刻起﹐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同北京的较量。

   我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场﹐“多方撒网”﹐同时我有目的选择了在京各出版社和学校﹐主动上门推销自己﹐那时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哪怕只有1%的留京希望﹐我将用100%的努力去争取。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接到了北京×出版社的面试通知。 最终我凭着自己优秀的政治素质﹐多年的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和良好的礼貌修养﹐被北京×出版社录用﹐成为一名行政人员。

“虽然这份工作与我当初的愿望相差甚远﹐但是能幸运地留在北京﹐这已是上天对我莫大的恩赐了。”小刘无限感慨地说。

   同许多为留京目前仍在不辞辛苦地在北京“冲刺”的大学生相比﹐小刘无疑是幸运的。由于留京户口的问题﹐许多用人单位不得不“忍痛割爱”﹐许多优秀大学毕业生也只能“望京兴叹”。户籍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令人欣喜的是﹐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规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地毕业生将不再受户口指标的限制﹐这对许多外地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然而﹐由于历史问题﹐真正地要完全取消户籍限制﹐实现人才自由流动仍尚需时日。在京求职的大学生比谁都明白这一点。

   女大学生﹕狭窄的生存空间

   每年到了四五月份﹐各个招聘单位便会拥进大学校园。他们名著说是抢人才﹐实际上却都抱着抢男生的目的。北京的大学校园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不等式﹕北京男生拥有的就业机会〉外地男生〉北京女生〉外地女生。这意味着﹐女生想争取和男生平等的机会﹐就得付出更多﹑做得更好。

   对理工科女大学生来说 ﹐生存空间就更家狭窄。 初见小伊﹐是在北京某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匆匆的人流中﹐小伊讲述了她那段令人心酸的求职经历。 小伊是该校材料科学系97级材料专业的学生﹐她说由于自己是女生﹐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期望值定得很低﹐没想要留京。她求职的第一站便直奔家乡南京。然而﹐她对前程的美好憧憬在她踏进人才招聘市场的那一刻起﹐便化为了泡影。“在招聘现场﹐当我鼓足勇气向南京某公司递上自荐材料时﹐一盆冷水便当头泼来。“对不起﹐我们已招满了”。怎么可能呢﹖招聘会不是刚刚开始吗﹖就在我满腹狐疑的同时﹐该公司却欣然将几名同专业的男生的自荐材料收下了。世俗的眼光已向我证明了一切﹐我的眼中瞬间便噙满了委屈的泪水。一股莫名的力量﹐使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再次挤进拥挤的人群。“请您看一下我的简历吧﹗”“实在对不起﹐我们单位不招女生。”“请问一下你们单位为什么不招女生﹖难道女生就一定比男生差吗﹖难道你不是女生吗﹖”现在回想起那位年轻的女主管面对我一串连珠炮式的发问时无言以对的尴尬表情﹐我仍有些愤愤不平。最终我在南京颗粒无收﹐铩羽而归。

   接下来在学校的日子经×老师的推荐我去北京某研究所接受面试﹐然而当我走进人事处办公室的一瞬间﹐我觉察到了该所人事主管诧异的眼神﹐果然他拨通了电话﹐“实在对不起了﹐×老师﹗”我苦笑着摇了摇头﹐迅速走出了这个充满性别歧视的房间。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老师并未告知该所我是女生﹐真是用心良苦呀﹗

最终﹐我在学校组织的人才招聘会和家乡的一家电缆公司达成了协议。

   正是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存在﹐在就业问题上的男女不平等在我国不但长期存在而且是有增无减。社会的偏见﹐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于是形成了女本科生就业难就考硕士﹐女硕士生就业难就考博士﹐女博士就业更难的这么一个怪圈。据统计﹐在普通高校招生中﹐1995年女大学生占36.7%﹐到1998年已占到了39.75%﹐而且在逐年呈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却愈演愈烈﹐长此下去﹐女大学生的就业难的态势将更加严峻﹐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不就业一族﹕逆风飞扬 “我不就业主要是为了考研。”北京某著名人文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小朱一脸的淡然平和。他说他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准备考研﹐每天除了机械的学习和为维持生存而吃饭睡觉外﹐周围的一切对于他来说就是“真空”。在考研结束后等待结果的日子里﹐小朱也去了一次招聘市场﹐但当用人单位听说小朱考研的情况以后﹐立马态度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弯﹐这更铁定了小朱考研的决心。然而命运很快捉弄了小朱﹐等待他的不是金榜题名而是残酷无情的失败﹐但这丝毫未能阻挡他在考研道路上前进的步伐。小朱说他现在已租好了房﹐只等毕业就搬出去﹐专职考研。有这样的毅力和勇气﹐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呢﹖我衷心地祝愿小朱来年考研成功。

   正当人们对大学生就业难忧心忡忡之际﹐不就业一族的出现﹐无疑给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注入了一支清新剂。从目前来看﹐大学生不就业主要有以下情形﹕一是想考研或已考上研﹐这在不就业族中占绝大多数﹔二是为找份如意工作待贾而沽﹔三是想申请出国镀镀金﹔四是想自己创业﹐做老板。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和2000年教育部直属院校大学毕业生不就业率平均高达16%﹐并在逐年呈增加趋势。显然﹐大学生不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引导﹑调控﹐如何解决和面对﹐应当引起教育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充分重视。

   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思考

   2001年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火爆”场面﹐但静下心来你就会发现﹕“火爆”的专业仅是计算机﹑通讯﹑电子等热门专业﹐而林学﹑园艺﹑地理学等长线专业依然无人问津﹔“火爆”的学校仅是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一些普通高校的优秀毕业生难以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火爆”的层次仅是本科以上学历﹐而对于专科生﹑中专生则另眼相看﹔“火爆”的地区仅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则“门前冷落鞍马稀”。

   由此可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着“泡沫”现象﹐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充分重视。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大学生到西部创业﹑到经济落后地区就业在客观政策上的给予保证﹔用人单位应该改变片面追求高学历倾向﹐克服急功近利﹐抛弃性别﹑户口﹑校籍等偏见﹐走出过分强调专业必须对口的误区﹐真正关注人才本身的综合素质﹔高校应该加快专业调整﹐完善课程设置﹐搞好应用性学科预测﹐更多更早地与用人单位联系﹐促进双方的了解沟通﹐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开阔眼界﹔大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即不但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思想品德﹐而且能够吃苦耐劳﹐具有敬业精神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这样才会“走俏”。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市场化﹐做到用人单位满意﹑毕业生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使毕业生就业市场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后记﹕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规定》在明年之前可望出台﹐届时大学生就业将真正有法可依。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奥运预演”大运会获154亿元保险 (8/9/2001)    
  • 大学校园流行“合资消费” (8/8/2001)    
  • 疑杀南韩姊妹花 美警方通缉中国留美生 (8/8/2001)    
  • 中国留美生疑杀南韩姊妹花 (8/7/2001)    
  • 香港用人单位怎样招聘大学毕业生? (8/7/2001)    
  • 大学生坠崖事件提醒学子旅游勿忘安全 (8/6/2001)    
  • 范英着 :中共帐下可有赤兔? (8/4/2001)    
  • 谁是“红色代号”电脑病毒的编写者? (8/3/2001)    
  • 祸从天降:铝窗飞坠头开洞 (8/3/2001)    
  • 世间大学生运动会聘请文化使者﹕ 成龙巩俐章子怡赵薇 (8/3/2001)    
  • 中国台北公布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代表队名单 (8/1/2001)    
  • 美国女大学生失踪案新进展 五月初李维曾去配钥匙 (8/1/2001)    
  • 大学生不再是高职厚薪人选 京港大学生就业对对撞 (7/30/2001)    
  • 国际象棋有望成为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7/30/2001)    
  • 香港中大学生游行抗议滥用警权 (7/29/2001)    
  • 中国青年队参加大运会 他们是大学生吗? (7/29/2001)    
  • 大学生应征清洁工 人数爆增 (7/28/2001)    
  • 北大学生自行车队将于近日向珠峰进发 (7/28/2001)    
  • 江泽民吹响黄山上的号角 (7/27/2001)    
  • 中国大陆大学校园九大怪景 (7/26/2001)
  • 相关新闻
    中国大陆大学校园九大怪景
    江泽民吹响黄山上的号角
    北大学生自行车队将于近日向珠峰进发
    大学生应征清洁工  人数爆增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