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漫游】林洸沂捏塑丰富的交趾人生

人气 117
标签:

  祖父以上数代皆为中医师,少年林洸沂却不读书、学做庙,仿佛天赋的才华与动力,从一名小学徒做起,捏塑出林洸沂精彩丰富的交趾人生。

身乡绅家庭,台湾交趾陶大师林洸沂人生中最关键的决定,早于少年十四的无名热情。回想起十四岁的时光,台湾交趾陶大师林洸沂说:“当时正在上初中,放学后常常来村子的光天宫看匠师们整修庙宇工作。来自其他地方的匠师也都住在我家,所以跟他们很熟。我跟他们说,我想跟你们学手艺。他们说,你回去问你祖父,你祖父答应再来。”

“当时,阿公希望我以读书为重,希望我上大学。但是,我的英文程度差,一定考不上大学的,所以我想,我应该去学这项手艺,做庙,我比较有兴趣。最后,阿公拗不过我的苦苦哀求,终于同意让我跟这些师傅学习。就这样,我走进了这一行。”就在读初中二年级,十四岁的林洸沂就为自己做了决定,坚决的认定这就是自己要走的路。

经过了三年四个月的学徒生涯,做到二十岁去服兵役。服完兵役回来,还是兴致勃勃的一路跟着他的启蒙师父林万有学习。后来,师父退休了,林洸沂升格当起师父来了,二十八岁时就带着结婚不久的太太,独立做起庙宇承包的工作。

从做庙到转型

林洸沂年轻的时候,就从事庙宇的建筑设计,还有剪黏的承包工作。林太太跟随着他上山下海,过着以庙宇为家,四处漂泊的日子。像游牧民族、逐庙而居的日子,林太太觉得苦不堪言。然而,因为有浓厚的兴趣,林洸沂却一点都不觉得辛苦。但为了家庭,也为了拥有更大的舞台可以发挥,在独立后的第六年,他开始认真的思考未来的方向。

林洸沂回忆起当年:“我觉得庙的淘汰率、翻修率随着我们经济的改变,它淘汰得太快了。我有更好的技术,但是没有办法在这个舞台发挥,就是包下一座庙以后,你会发觉,材料除外,整个让我支配工资剩下的钱不多了。如果你再做得更精细的话,你会赔很多钱,所以当初就兴起一个念头,我该转一个方向了。”

林洸沂从做庙的角色慢慢退下来,拥有自己的工作室,烧一些庙里用的陶瓷、陶偶,卖给做庙的匠师跟自己承包的庙宇使用,就像釉上彩这一类的作品。

瓷土釉上彩做成的庙偶是林洸沂初期的作品,什么是釉上彩呢?就是素烧后,在坯体的上面先上一层釉,然后在上面再加上一层有颜色的釉药,仔细看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些颜色是浮在上面的,并未渗入到坯体里面。

交趾陶的传承与创新

林洸沂说:“在那一个阶段,总觉得自己的釉色不够漂亮,烧的陶瓷和旧有庙宇里面的颜色一比,觉得以前的釉色比较美丽。就算在自己不断的研究之下,还是无法破解那些埋藏在釉药里面的奥秘。我觉得,我应该再学一些釉药的技巧,第二次我就找到林添木老师,跟他学习交趾陶釉药的制作。”

跟林添木师傅学釉药的制作,釉药变得更美丽,慢慢的做,没想到这条路一走,反而把交趾陶的路加宽、加大了。得到林添木师傅的教导之后,林洸沂才真正的走入交趾陶的世界,从此,缤纷多彩的作品纷纷展现出来。

什么是交趾陶呢?交趾陶是融合了塑造、烧陶、绘画于一体的艺术,为台湾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民间工艺,由于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内容通常为吉祥福庆、神话传说、民间传奇或者历史故事,常运用于寺庙,或传统民宅装饰,以作为祈福、教化之用。

林洸沂谈起学釉药的甘苦:“学习交趾陶的时候,老师烧的温度都是在一千零五十度以下,但是,我跟老师学了以后,觉得作品太脆弱了。当你把泥土温度调高以后,它的釉料的膨胀系数,会跟你的泥土变成不同,所以你又要重新调釉药的温度。交趾陶釉药是多彩的,要调到完全稳定的话,得调三、四年才调得好的。”然而,为了要做出这些璀璨亮丽的作品,在经过长期的、不断的试验之下,林洸沂付出了不足与外人道的艰辛过程。

林洸沂说:“我一直在强光下试釉药,连续试了两、三个月,都还在试。有一天,我突然发觉眼睛有一点黑黑的,于是找眼科医师看,他只告诉我说,你的眼底灼伤。试釉药都超过一千度,医生说我怎么不戴墨镜呢?我说,戴上墨镜就看不准颜色了。还好,一位眼科医生帮我做雷射,把它给治好了。”


林洸沂作品在嘉义兴安宫屋顶赞颂神明。

成功之钥──谦虚的学习态度

林洸沂曾经获得第八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以及民族工艺奖等多项奖项,被称为台湾的交趾陶大师。是什么动力让他数十年如一日奋力向前?林洸沂说:“我太太总说我是劳禄命,就是没有办法闲下来。我是一个很好奇的人,很喜欢看东看西,常想争取一辈子能留下更多的东西。不断的在想各种题材,下一阶段的交趾陶,怎样去表达。我把它当作一种修行,在艺术道路上的修行。”

从香港来到台湾的林燊禄教授,因为收藏交趾陶,进而和林洸沂成为好朋友,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共同研究台湾交趾陶开山祖──叶王的作品,最近才完成了一篇学术论文。林燊禄说:“我来台湾之后,认识了林洸沂老师,从他身上学习到交趾陶的制作过程,还有艺术欣赏的角度。我很欣赏他刻苦耐劳的办事的态度,谦虚而且永远学习的一种精神。林洸沂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个艺术家。”

一直到目前,林洸沂仍专注于交趾陶的创作,和研究交趾陶釉色的工作。他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他总是努力不懈的做这份工作,他的事业不断的成长的同时,艺术层次也在纯熟的技艺中提升。

一九九二、九五、九六年林洸沂陆续获颁民族工艺奖;九八年获第一届传统工艺奖;二零零零年荣获中国文艺协会第四十一届文艺奖章、第八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作品多次在地方文化中心、美术馆、艺廊、博物馆举办展览,并曾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日本、巴黎、土耳其等地展出。

精益求精 筑梦踏实

成功并没有让林洸沂就此停下脚步,他说:“自己的梦想,本来纯粹只是喜欢,没想到慢慢一直走,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来,大家总说我做的交趾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我自己觉得应该还有一个阶段,交趾陶它不应该只到这个阶段。我心里有一种想法,我要把它再打破,再突破一个阶段。”

早期,林洸沂的交趾陶作品,无论在取材或是造型上都趋向于传统学习,他日以继夜的在工作室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要考虑到生活问题,于是他也试着开发所谓的市场产品。因此,半雕品和造型讨喜的水果、莲花盆等小品,也在他的努力不断中有新的呈现。

林洸沂常利用假日,到各处庙宇找老师傅所留下来的作品,然后在作品中,找出老师傅遗留下来的精神,经由吸收、消化,反刍到自己的作品上。短短几年,林洸沂从传统中走出来,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他在造型及线条上的掌握,自然而流畅,而且在交趾陶的尺寸上有很大的突破,成为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品。

在交趾陶或是艺术陶瓷上,很少将多件或不同角色的人、物、造型连成一体,呈现出一幅立体的、完整的,似一出戏的描绘。从此,林洸沂的作品更现大将之风。


林洸沂交趾作品《五路财神》。

交趾陶的魅力与价值

在这个工作室里工作的,都是他的徒弟,其中有几个,甚至是得过工艺大奖的高手。最久的已经跟着他做了三十几年,最资浅的也有十五年。林洸沂说,在这里不用赶时间,每一个人只要用心的、慢慢的做,把工作做好就可以了。

林洸沂目前在嘉义大学教一些美术系的学生,他说:“我知道交趾陶不好学,交趾陶牵扯的技术很广。从雕塑开始,烧窑后,还要上颜色,制作釉药。因此,美术基础要好,它是一门很不好学的技巧。但是,我还是鼓励年轻人说,你不要放弃,你要学到它里面的一点点,当作以后成长的养份,那就够了。”

林洸沂告诉学生,刚开始就要临摩,临摩绝不是见不得人的事,临摩到最后,就能自己创作了。他叮咛学生,不要管旁人怎么去看你,你要自己站得很稳。自己要和自己比,懂得自省的人,永远是自己最严格的评鉴家。

交趾陶是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从早期的庙宇跃下,走入人间,更走入人们的生活,还可优游于现代建筑或庙宇墙头之间,已成为一项很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艺术品。

对于交趾陶这项工艺艺术的传承,林洸沂以很随兴的态度来看待。他说:“台湾人现在的喜好较偏于西方,而西方人也当然对神秘的东方感兴趣。因此,在这个市场需求下,我相信交趾陶这项艺术是不会失传的,一定会有人被她的魅力所吸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