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极端气候大考验 台防洪要有新思维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28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苏金凤/专题报导)水利署表示,依据联合国IPCC(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 )研究,台湾正面临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岸侵蚀、降雨强度增强、枯水时间增长、土砂激烈化4大问题;多位专家学者也认为,台湾面临的是复合式的灾害,和过去单纯水患有很大的不同,将考验台湾防洪治水能力。

*洪旱交替快 旧资料显不足*

国人应可感受到,近年来,台湾一再面临水患、旱象快速交替,煎熬着黎民苍生,前一周才面临水患,后一周却又要抗旱。交大防灾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锦钏忧心表示,台湾灾害已转变成复合式,过去只有水灾,现今有漂流木、土石流,会因土砂堆积破坏都市排水设施,与过去单纯的水患经验很不一样;中华民国水利技师公会全国联合会顾问简俊彦也认为,水利人已不能从过去的水文观测资料来面对未来的气候变化。

*降雨太集中 防洪能力不够*

水利署副署长吴约西表示,根据统计,台北气象站过去103年降雨纪录,总平均年雨量增加268mm,但降雨天数减少28天,这代表降雨集中,且强度愈来愈强。根据成功大学的研究,台湾80年来,西部不降雨天数1年增加8至12天,东部1年增加15至20天,雨量过度集中,造成河川防洪能力下降,目前全国只有淡水河洪水保护频率在200年,其他河川都在100年以下,气候变迁下,原来的保护标准已经不够。

吴约西表示,日本专家指出,由于气候变迁,这个世纪末,200年的保护频率将自动降到90至120年,150年的保护频率,将降到50至60年。

豪雨带来水患,干旱问题也伴随左右。据统计,过去台湾约10至15年才会碰到一次干旱,但近10年来,每3至5年就会发生一次。简俊彦指出,从过去的水文观测来观察,水、旱灾会有“重现期距”,但现今已无法用过去的经验来防灾,现有的水利设施也无法因应未来的洪水。

*有效蓄水低 可靠用水不多*

由于不降雨天数增加,河川的川流水便会减少,台湾水库又面临有效蓄水量不够的窘境。吴约西表示,全台1年要用掉180亿吨水,但台湾可靠的蓄水量只有19.5亿吨,还不到20亿吨,可靠用水量只有10.8%,日本的水库有2704个,1次装满可达300亿吨,日本人用水量为800亿吨,可靠用水达3分之1。

丰枯期悬殊 南部干旱严重

吴约西指出,台湾先天条件不好,不降雨河川就取不到水,尤其南部有半年枯水期,每年10月到隔年5月枯水期降雨只有10%,丰水期一下子就达到90%,丰枯悬殊太大,南部又缺乏大型水库可供调节,不像北部各有6:4的丰枯水比,又有翡翠水库、石门水库可调节,南部旱象问题远较北部严重。

此外,因海平面上升,海岸遭侵袭,像台南、屏东面临地层下陷、海岸遭侵蚀问题。吴约西表示,未来应朝海岸可能遭侵蚀的土地先退让出来,不要进行开发,以减少损失。

杨锦钏痛心表示,台湾地层下陷严重,但政府却让养殖业兴盛,还在有地层下陷疑虑之处兴建高铁,政府是否未确实掌握住国家政策方针?

此外,台湾还面临土砂激烈化问题。吴约西说,921大地震后,台湾地质松动,一下雨山坡土石随雨而下,造成原水浊度提高,莫拉克台风就是土砂的大灾难,各河川上游崩塌3万9000多公顷,流入河道、水库,造成淤积,曾文水库一下子增加9000万立方公尺泥沙,甚至折损20%有效蓄水空间,都是严重的土砂激烈化所造成。

气候变化,水量一定会愈来愈少,专家、学者一致表示,除了工程手段,也要有非工程手段。

*广设滞洪池 建立预警制度*

在工程方面,吴约西说,在河川两岸兴建堤防已无法防水患,堤防有一定的保护程度,水利署开始采取综合治水,如设置滞洪池,把多余的洪水停留在滞洪池一阵子,减少洪水灾害,预计将兴建20个滞洪池,也将兴建分洪工程。在非工程方面,专家、学者及官方一致认为,一定要建立预警制度及懂得避灾。

杨锦钏建议政府,不妨保灾害保险,让特别会淹的地方休养生息,也不必去清不知何年才会清完的泥沙、去修年年会被水淹的工程,政府可省下更多能力及经费去从事减灾、避灾工作。

吴约西表示,未来应朝多元化水资源方向来努力,新加坡、以色列是全世界最会开发水资源的国家,预计2012年开发出来的新兴水资源,将占其国内水源比重20%,但台湾却连5%都不到。

吴约西表示,另一个开发水资源的方式,就是雨水利用及海水淡化,雨水回收最成功的是台北木栅动物园及澎湖马公机场;海水淡化因台湾水价高,面临推动困难,像香港就引海水冲马桶,值得学习。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