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物质满足有时尽 千金难换心自得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1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胡维真综合编译)提升一国的经济状况真能让人民更快乐吗?2010年底《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调查后发现,答案是否定的。不论是在已开发或开发中国家,金钱带来的快乐都是短暂而非长期的。因此,各国政府决策者与政治家要改善民众生活,不应首重追求累积财富。

这项研究驳斥一般普遍认为所得越高、民众就会越快乐的看法,以广泛长期的数据,重新印证了领头人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40年前提出的理论──就长期而言,“快乐与所得并非正相关”(the Happiness-Income Paradox)。该理论在学术界一直有许多热烈的辩论和批评。

伊斯特林说,若将国民生产毛额(GDP)与各国人民快乐指数相比,富国人民的快乐指数确实比穷国人民高,但这只限于短期、某一特定时间,例如经济起飞,人们快乐指数将明显升高。而这项研究分析了17个拉丁美洲国家、17个已开发国家,和11个正从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东欧国家、10到34年期间的快乐指数报告后,得出一致的结论:快乐和所得之间没有任何长期的正相关;通常长期指至少10年的期间。

例如近10年来国民生产毛额成长为2倍的中国,人民快乐指数并无成长,其他国家如南韩(South Korea)及智利(Chile)也有同样的窘境。研究人员表示:“这3个国家所得增加如此快速,而所有针对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却无明显增长,这让全世界许多主流经济学家及政策制定者感到讶异及不解。”

这矛盾表面上看来难以置信,伊斯特林表示,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欲望也增加,收入减少时欲望却不会减少,没有人愿意放弃已经习惯的生活品质,因此短期来说,经济下跌是痛苦的,而成长令人快乐。

但长远来看,更多财富只会带来更多欲望,人们高涨的欲望最终会抵消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快乐,因此,不论是人民或政府都应该着重于非金钱层面的追求,例如健康或家庭和谐。除了金钱以外,还有很多方法能让人感到快乐。

另一方面,此研究发表不久后即受到批评。伊斯特林坦言,他预期还有更多反对意见,而政策制定者通常对他提出的结论也难以接受。为《纽约时报》“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博客(或译“苹果橘子经济学”)撰文的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经济学家沃福斯(Justin Wolfers)甚至直言,这项最新研究无法证实伊斯特林的学说成立。

沃夫说:“伊斯特林所搜集的资料都是他挑选过的,研究人员各以不同的角度来发问调查快乐指数,不能全部混为一谈。既然他选择的是杂讯资料(noisy data),自然很难在快乐指数及经济状况间找到明显的关联,但这不表示两者之间真的没有关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