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华文物保存完整 台湾欲领航中华文化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1年10月25日讯】(新纪元周刊246期,记者任百鸣报导)编者按:中华文物在台湾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后人才有文化寻根之途。台湾领导高层逐渐体会到:在面对中共强力的全面攻势下,唯以“文化”为根基主轴,方能取得不败的优势。

“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城市变伟大。”这是台湾马英九总统于10月7日晚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宣布“大故宫计划”全面启动时的一番感言。据悉,未来将以台北原故宫为基础,增大五倍展览面积,并设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马英九强调,台湾要做为“世界中华文化的领航者”,他不担心此举会触怒大陆,因为大家各凭本事,谁能够把文化展演得更好,才能够配称文化的领航者,良性竞争。马英九说,“大故宫”计划既有工程,也有文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4个月前,台湾就曾在要做“中华文化领航者”的主导思维下,力阻大陆简体字在台湾泛滥。行政院呼吁商家不要刻意使用简体字,称政府不是多管闲事,这样做是希望让陆客来台时能体验正体字之美。

外界早有谏言,台湾面对中共强力的经济、外交、政治、军事的全面攻势下,唯以“文化”为根基,作为主轴运作,方能演绎东方不败之传奇。台湾领导层越加清晰、明确的“文化领航”新思维,也引起了人们关于文化的诸多关注。

真假兵马俑 地震后大不同

2009年12月3日,由中国大陆协办的“古代中国与兵马俑”展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开展,参展展品以秦汉文物为主,秦始皇秦兵马俑馆提供了21件文物,其中兵马俑7件,大约高184厘米、宽63厘米、厚58厘米、重137公斤左右。另有一军吏俑为复制品,作为辅助展品参展。

因智利是多发地震国家,中智双方聘请专家对每件展品都进行了专门支架设计,给全部展品制作了安全防护支架,以确保文物安全。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规模8.8级大地震,文物安全备受关注。中共驻智利大使馆文化参赞李保章紧急询问,却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

据李保章报告,真兵马俑毫发无损。地震发生后,所有7件兵马俑都向前移动了20厘米左右,唯独那个辅助站品——军吏俑复制品却向后移动了10多厘米,该复制品的前脚掌断裂。智利总统府文化中心主任Alejandra开玩笑说:“地震赋予了兵马俑生命,后退的士兵受到了惩罚。”

事实上,按照中华文化的观点看,万物皆有灵,不是“地震赋予了兵马俑生命”,而是兵马俑们本来就有的灵性在这场大地震中显露出来,不同的生命造就来源,也促成了生命的不同表现。

秦陵兵马俑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史上的一个创举。秦俑形体高大,陶胎薄厚不一。薄的不足2.5厘米,厚者多达5厘米。俑的轻重也很悬殊,轻者不到110公斤,重者接近300公斤。就一件陶俑来说,各部位的厚度也有区别。薄的地方不到3厘米,厚的部位达10余厘米。加之,陶马、陶俑体腔又是空心,如果火候不足则会出现陶质疏松、色泽不一的现象。相反,火候如果偏高,又会出现裂纹、变形,甚至爆裂,前功尽弃。然而已出土的千件陶俑、陶马没有发现一件裂纹,陶片夹生层的现象也比较少见,陶质疏松的陶俑仅发现屈指可数的几例。大部分陶俑质体坚硬,色泽一致,尤其像陶马前腿部位的硬度和重量类似于石头,足以表明秦代那些无名的烧陶工匠在掌握火候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7件秦代兵马俑步调一致的前行20厘米,完好无损,而被现代人仿照的复制品却断裂脚掌,后退10多厘米。外表虽以假乱真,但实质内藏却是大相径庭。“后退的士兵受到惩罚”的现象,多少也能透彻出一些人文哲理:文化不是造出来,而是心灵的注入。同理,台湾若想文化领航,也必然要在心上下功夫。

上天给人留下寻根之途

众所周知,建筑最美的故宫在北京,但珍藏品最多的却是后建的台北故宫。目前,台北故宫典藏近70万件。台北故宫于1965年在台北外双溪兴建完成,并曾于 1967年、1970年、1984年、1995年先后四次扩建。但囿于展览面积有限,一次只能展出3000多件文物,以三个月一次轮换,要全部展完目前台北故宫典藏的68.2万余件文物需要28年时间。


台北故宫拥有最顶级精华的中华文化收藏,图为正在展出的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Getty Images)


虽然,故宫文物离开故土,但经历过大陆政治运动浩劫的人们都有一种庆幸,若不是上天藉蒋介石先生之手,把5千多箱国宝级的文物抢运到台湾,终于保存下中华文明的珍品杰作,今人恐怕将永失与古人对话的机缘了。事实上,在战火中,经过18年的流离颠沛,百万件国宝转运中竟未失损一件,这本身就是文化承传的神力展现,天意尽显。

资料显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迅速沦陷。为了不让故宫的明清两代皇家文物沦入日本人手中,当时的国民政府制定了周密的抢运故宫文物计划。经过一年的挑选,近百万件故宫文物被装进了1万3427只箱子,从1933年2月开始运出北京(时称北平)。在故宫工作人员和国军的严密护卫下,这批文物首先由两列火车运到浦口,后来因为南京没有地方存放,又由水路运往上海,存放了四年。

1936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朝天宫设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同年底,有著名设计师童寯主持的朝天宫库房扩建工作完成后,故宫南迁文物再度运到南京。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军逼近南京,刚安顿好的故宫文物再度踏上迁徙之路,往四川、贵州地区转移。故宫工作人员分为三队,分别走贵州、重庆、西安三条路线,将百万文物安全送到了乐山、峨嵋、安顺等偏远地区的山洞里,在那里一直保藏到了抗战结束。

故宫南迁文物历尽坎坷凶险,在徐州、郑州曾遇敌机轰炸,在峨嵋遭遇大火,但都化险为夷,南迁文物没有丢失和损坏,在炮火和硝烟中保存了下来,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藏在川贵大后方的故宫南迁文物又被陆续运回南京,寄存在朝天宫,但是不久国共内战的爆发又阻隔了故宫文物“回家”的道路。

1948年,国民党在即将撤离大陆之前,蒋介石授意将在南京的故宫文物取其精华运往台湾。为此,国民政府成立了由杭立武任国宝搬迁主导者的国民党文物联运机构。从1948年底开始,故宫文物与各地珍藏被分批运往台湾,当时抢运的标准是以精品为原则。三批运往台湾的文物,总计5496箱,都是自古以来最贵重、最有特色的精品。其中,经过文物专家翁文灏等人的挑选,1万3000多箱故宫文物中最有价值的2972箱被运往台湾,以这批去台文物为主,成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虽然去台文物只占四分之一,但却是这批文物中的精品,这些国宝涵盖字画、铜器玉器、图书文献等,包括举世无双的“范宽溪山行旅图”、“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唐怀素自叙帖”、“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唐孙过庭书谱”、“唐人宫乐图”及西周晚期“毛公鼎”等都是故宫藏品中的顶级珍品。

中华文物在台湾保存了下来,很类似法国巴黎的艺术珍品在二战中不可思议的躲过战火的情形。若比对人间“兵征天下”的世事演绎,上天显然倾尽心力保留下人类艺术与文明的杰作,给后人留下一条文化寻根之途。台湾高层对“世界中华文化领航者”的角色开始情有独钟,或许也算是参透了一丝天机。◇

本文转自246期【新纪元周刊】“焦点新闻”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48/9982.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