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DRAM光景不再 如何救是个难题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2年03月19日讯】(据中广新闻何庭欢报导)日本DRAM大厂“尔必达”二月底宣布,声请“破产保护”,消息传出后,掀起科技业界一阵大风暴,特别是台湾的相关产业,原本已经名列“四大惨业”,如今更是雪上加霜。科技大老们纷纷站出来表达看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几乎以“炮轰”的方式,指称政府花太多时间处理“美牛问题”,却不愿对国内DRAM产业多花一点心力,郭台铭更认为,目前正是“联美日抗韩”的最佳时机,政府应该果断决策,“要救就救到底,不然就让产业自生自灭”,如果政府真的想要支持产业发展,可以考虑像韩国对三星(Samsung)的协助作法,甚至可以做得更多。

对此,经建会主委尹启铭回应指出,“联美日”甚至“联欧”都是政府施政的主要目标,因为在欧美方面虽然经济当前遭逢不景气的状况,但实际上欧美甚至日本,这一些核心国家在高科技产业的技术仍是相当先进,所以台湾更应该结合“技术”与“市场”机会,从中找到自己在国际间的定位。

尹启铭说:‘我一直在强调的就是说:“左手结合技术的来源,右手结合市场的来源”,然后台湾在中间扮演一个“平台”的角色,这是一个最好的策略联盟。’

然而被询问到政府是否可能像南韩对三星一样出力?尹启铭强调,台湾的产业跟三星并不能相提并论,包括主客观的优势、弱势条件都不相同,因此国家政策不能针对个别企业,应该着手于“整体发展”。

经济部方面则是表示,虽然“尔必达”声请破产保护,一定会对台湾产业造成冲击,但影响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同时台美日厂商“联合抗韩”的策略还是会持续进行,不会因“尔必达”的保护声请而生变。

经济部长施颜祥指出,政府对DRAM产业的发展,分别会从“技术升级”、“金融协助”与整合“上中下游产业”供应链等三方面,对弱势业者进行协助。同时,台美日三方业界合作的基本方向不会变动,“尔必达”声请保护的影响仍“可以控制”。

施颜祥说:‘基本上我们的基本的方向,还是走这个“台美日”的合作策略,这个并没有变动,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对于整个的有关DRAM产业,政府应该作的事情,主要还是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在技术升级方面的协助,第二是假设有若干企业碰到财务上的困难的话,我们给予一些融资上的协助,第三个就是把上中下游的供应链,把他做的更完整、更完善、更具有竞争力,大概就是这几个工作。’

经济部也表示,因应尔必达声请保护,工业局已经设立了“单一窗口”,协助国内业者。但经济部次长黄重球强调,尔必达只是“声请破产保护”并非外界夸张化的“已经破产”,也就是债务往后延,受影响较大的属于债权人,也就是银行方面,所以“尔必达”所有业务经营都还是正常进行,并不会因为“声请保护”而不下单或不生产,所以目前还不是“最糟的情形”。

至于业界方面的建议对策,宏碁创办人“施振荣”认为,台湾应该趁机拿下“尔必达”的专利与人才,移植相关技术以利跟韩国竞争。联电荣誉副董事长“宣明智”更认为,政府不需要插手,应该让厂商自行解决,在“汰弱存强”的整并与代谢后,产业就能回归健全,甚至当台湾两大DRAM技术源头“美光”与“台塑集团”能够联手,又因“尔必达”败退而减少了市场竞争,未来在技术持续增进后,绝对能跟三星“势均力敌”。但如果政府现在出手协助弱势产业,只会再增加“美光”与“南科”的对手,对目前“竞争过度”的DRAM产业并没有太大帮助。

产研机构的意见则是提出,过去激烈竞争的台厂应该趁着DRAM产业,因为“尔必达”事件而大乱的当下,积极寻求转型,例如持续发展十二吋晶圆厂、浸润式微影技术(Immersion Lithography)机台等,并整合多项技术,来度过这次的危机。

拓墣产业研究所半导体副理陈岚岚指出,经济部既然已经提出各种方式协助厂商,业者也不应该只是期待政府的援手,而要更努力自行寻求专长项目,持续发展。例如时下最“炙手可热”的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中所用到的IC元件,都是十二吋代工厂做出来的,未来台厂可以考虑朝类似方向发展。

陈岚岚说:‘台湾现在有的优势是什么,就是十二吋晶圆厂非常多、immersion(浸润式微影技术)机台也不少。那其实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所谓的,像是智慧型手机、平板都卖的非常好,里面所用到的IC元件,包含驱动IC、电源管理IC,其实都是十二吋厂去做,那这个部分我想,台湾竟然有这么先进的设备,也有这么多的机台,我想台湾厂商还是要想办法,看能不能在趋势起来的时候,积极去转代工的部分。’

台湾DRAM产业,从过去全球市占率与韩国“相庭抗礼”的各大约有两成,当时的“美光”比重不到两成,“尔必达”市占更是仅仅只有9.7%左右。如今“三星”包下了超过四成五的市场,另一家韩厂“海力士”市占也超过两成,“尔必达”与“美光”则各有12%左右的比重,反观台湾只在6%到7%之间徘徊,如何让台厂重返过去的光景,或许不只是政府“出手”与否的功课,同时也是业者需要尽快思考的重要课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