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六四烛光会 可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人气 5

【大纪元2012年06月07日讯】持续23年的六四悼念活动,已经是香港别具风格的一大景观,令港人骄傲,也令大陆人士为此震撼,悲壮伤感,可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金氏世界记录大全);然而毕竟23年了,已经是一代的变迁,今年的活动,令人亲眼目睹了“薪火相传”,反观当年曾愤然谴责中共血腥的那班人及为学生讨冤的热血爱国人士,现在的装聋作哑、耍手拧头的丑陋,足以让全华人领略了什么是“小人得志”。

香港苹果日报多篇评论及东方日报的专栏文章也各自发表六四感言文章。摘录如下。

后任特首梁振英 “变鹌鹑了”

苹果报的沙胆虹手记专栏,以“什么东西!”斥责香港媒体六四事件23年后香港媒体的变脸。

他说每年六四都会打开珍藏的当年六四屠城的新闻报纸、特刊逐一翻阅,哀悼一番。“今年也不例外,打开箱子,一本一本特刊去翻,一页一页旧报纸打开阅读,二十三年前的事,总是觉得那么近!”

包括亲共的《大公报》主编的《历史的见证》、《星岛》出版的《北京学运历史—的见证》和《明报月刊》,又打开亲共的《文汇》、已经停刊被指世俗的《天天日报》、和所谓文人爱阅读的《明报》。

其中《明报》八九年六月六日的报章,里面有三大张共十二页声讨中共屠城天理不容血债血偿的广告,当中有国华银行(十三行未合并入中国银行前之一)员工的联署谴责声明、其中包括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及众多亲中人士。这班人跟候任特首梁振英一样,“变鹌鹑了!”

作者接着更气愤的是,第二天早上路过报摊,看到《明报》头版是什么?见到雅居乐楼盘广告,心想这什么东西呀!

李怡:六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向敢言的苹果专栏作家李怡,日前在其专栏写下,六四烛光集会延续了二十三年,在高空拍下的维园万点烛火的悲壮景观,已成为这个城市的重要标志。这活动参加者之多,对中国对世界影响之大,吸引大陆人和游客之广,以及每年必有的惯常性,不但中外古今绝无仅有,可入健力士大全,而且也应该够资格申请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他逐一诠释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例,包括“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烛光集会是香港人的社会实践,有一定的仪式,是固定日期举行之“节”,只是并非“庆”而是“悼”。它绝对是港人珍重的六四文化,较之被中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大坑舞火龙”,肯定更广为人知。

东方:港90后 已成六四生力军

东方日报的一个专栏就每年六四悼念活动对比中港两地,“一国两制”与内地一个最为显着的差别,就是香港每年都可以公开悼念六四事件,每年都可以有烛光集会,悼念死难者,“追究屠城责任”。而内地这个时候,年年如临大敌,天安门广场军警密布,随时大肆抓捕“可疑人士”;在整个公共舆论平台上不能涉及六四话题,连六四这两个字都不能出现,社会主义的内地和资本主义的香港对六四有天壤之别。

在香港,六四纪念活动不绝,“薪火相传”经过二十三年的接力,现在也大有所成。这些年维园烛光晚会的参加者多了不少“八十后”、“九十后”,他们在八九年六四事件时还在襁褓中或尚未出世,但如今已是悼念六四的生力军也。

无论回归前后,六四事件对香港的政治生态环境,对香港的世道人心影响都是极大的,可以说超过任何事情。朝廷这些年总是抱怨香港“人心回归”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中就是六四事件至今没有平反昭雪!

(责任编辑:乐慧)

相关新闻
89六四纪念馆今天在香港开幕
香港葵青区会拒议六四遇抗议流会
香港城大学生绝食悼六四23周年
香港勿忘六四大游行  众多陆客驻足观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