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国研院前瞻技术 进攻物联网晶片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3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方惠萱台湾台北报导)在物联网的世界中,每一个装置上都一定要有一个晶片,而晶片的技术就成为相当关键的技术,国家实验研究院(国研院)在上月相继发表了两项相当关键的技术,一个由奈米中心研发,为利用光能就能发电的晶片,而晶片中心也研发出多感测器单晶片,大大减少物联网晶片的大小。

目前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就在于大小跟发电问题,要在一定的大小跟面积下,达到高电力与多功能几乎是不可能,其中奈米中心研发的晶片模组,可以利用光能发电,且不需要另外增加一块面积,只要覆盖在原有晶片上,就能够利用光能发电。

奈米中心前瞻元件组组长沈昌宏说,晶片一体成型之环境光能自供电制程技术,将“环境光能采集模组”与“物联网晶片”堆叠整合。(国研院提供)

奈米中心前瞻元件组组长沈昌宏说,国研院奈米元件实验室以独创的半导体三维积体电路技术为基础,开发出可与物联网晶片一体成型之环境光能自供电制程技术,将“环境光能采集模组”与“物联网晶片”堆叠整合。

所谓半导体三维积体电路技术,是国研院奈米中心于2014(民国103)年研发出来的关键技术,该技术可使IC的堆叠厚度大幅缩小为目前硅穿孔3D─IC技术的1/150,大幅缩短讯号传输距离,因此大幅提升讯号传输速度并减低耗能。 国研院指出,“积层型3D─IC”技术可在第一片晶片的绝缘层上,直接制作第二层结晶硅薄膜以及其上的IC。一般在制作第二层结晶硅薄膜时,必须加热到高温1,000℃,以形成高品质晶体,但此高温会损坏已经制作好的第一层IC。国研院奈米元件实验室所开发出的“奈米级雷射局部加热法”,可以仅加热第二层结晶硅薄膜,而不损及第一层IC,突破了长久以来“积层型3D─IIC”的制作瓶颈。

多感测晶片与现有做法面积比较,左为传统晶片,右为国研院多感测晶片。(国研院提供)

沈昌宏解释,目前的物联网晶片与环境光能采集模组的整合方式是将“物联网晶片”和“环境光能采集模组”分开置放于电路板上,不但整体面积大,电路传输距离也较长。因此利用上述堆叠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减少电路板面积,亦可大幅缩短电流传输距离,减少耗能,提高物联网晶片的实用性。

该技术目前可依需求,装设各式各样的感测器(如侦测温度、烟雾、振动、气体、位置甚至人体心跳、血压等讯号),用以收集各种环境资讯,由于利用光能就能发电,且单一功能的感测器耗电量也低,因此用此技术可降低更换电池或充电的频率。

感测晶片与米粒比较。(国研院提供)

除此之外,晶片中心发表多感测器单晶片技术,晶片中心经理蔡瀚辉表示,“多感测整合单晶片技术”为晶片中心与制程厂共同开发,成功将振动微机械结构整合于一般IC晶片中,并且克服将不同金属和半导体IC制程整合于单一基板之困难,完成运动、环境及生医三大类感测晶片与IC电路的整合验证。

未来单一晶片将可内含多项不同类的感测功能,且无线通讯、计算及记忆等一般IC功能亦一并整合于其中。 国研院指出,“多感测整合单晶片技术”为台湾之自主技术,使用台湾8吋晶圆厂标准制程,结合设计及测试等技术,即可以单一标准制程制作不同的多感测整合单晶片,不但具有低成本、微小、省电等特性,且系统整合富有弹性。

国研院说,晶片中心将与台湾制程及封装厂合作,积极推动本技术之产业化。随着物联网兴起与穿戴式装置普及,感测晶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台湾是半导体IC大国,晶片制造及设计产业的全球市占率分别高达60%及12%;可是感测晶片却还在起步阶段,感测晶片设计产业仅占全球不到1%,希望藉由晶片中心该技术,可以在物联网的市场中乘胜追击。◇

责任编辑:旻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