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隔代教养观念难改 孩子发展迟缓竟拜佛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7年08月15日讯】隔代教养家庭中,祖父母常深信“大只鸡慢啼”,当孩子出现发展迟缓症状时,经常先求神问佛、寻求偏方。医师呼吁,发展迟缓孩子应把握3岁前的早疗黄金期,可望赶上同龄孩子发展。

中央健保署今天发布新闻稿表示,该署于民国104年10月推动“健保早期疗育门诊医疗给付改善方案”,希望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整合性照护模式,去年共有795名孩子接受照护。

苗栗大千医院复健科医师蔡建宗今天受访时表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儿童发展迟缓的发生率约为6%到8%,估计全台每年约新增1万名发展迟缓儿童,3岁以前是“早疗黄金期”,可望恢复到8、9成。

蔡建宗说,他曾收治一名迟缓儿小志(化名),从出生开始便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直到4岁上了幼稚园,老师发现小志只会讲单字、走路经常跌倒,甚至害怕爬楼梯,有发展迟缓的现象。

蔡建宗指出,4岁的孩子正常来说,应该都已学会走路,也能讲9个字以上组成的字句,但小志当时不论在语言、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平衡感都明显落后,当时医护团队不仅针对小志进行早期疗愈,也加强爷爷、奶奶的亲职教育,2年来发展已赶上同龄孩子。

他强调,过去曾有统计发现,若等到3岁以后才进行治疗,耗费的社会成本将多出10倍,孩子甚至可能出现学习障碍,上学后被安置进资源班,演变成问题儿童、标签化等问题。

蔡建宗指出,苗栗地区新住民、隔代教养较多,其中新住民对台湾文化还不熟悉,较容易忽略孩子发展而跟不上同龄孩子;隔代教养的祖父母更是对偏方深信不疑,发现孩子发展迟缓经常先求神问佛、寻求民俗疗法,甚至认为“大只鸡慢啼”,总等到孩子大了才发现问题。

蔡建宗强调,早产、出生体重偏低、高龄产妇、曾生出过脑性麻痹、唐氏症孩子者或是生产过程中有绕颈等问题的孩子,有较高比例出现发展迟缓状况,呼吁父母提高警觉。(转自中央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