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成为水田小科学家 台湾里山塾孩子下田了

汉口国中汪鸿玉老师带着学生来里山塾。(赖瑞/大纪元)
人气: 45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20年11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邓玫玲台湾台中报导)在苗栗苑里镇蕉埔里的浅山中,有一间黑瓦白墙的农舍,和传统三合院的农舍格局不同,一条龙的长型瓦房与周边菜园、稻田连结起来,有着平凡农家的生活气息。它曾经是一座废弃的旧天主堂,2011年底,观树教育基金会向地主租下天主堂及相邻的数块土地,整理成“里山塾”。

里山塾的陈议宪老师。
里山塾的陈议宪老师。(赖瑞/大纪元)

“里山”一词虽源自日本,是一个住家、村落、耕地、池塘、溪流与山丘混和的地景,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在合理的运用下,不仅提供了所需的粮食、水源与生活物资,也涵养在地文化,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达到环境永续利用的目标。

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UNU- IAS)与日本环境省发起了“里山倡议(Satoyama Initiatives)”,希望透过整理全球各地现存的里山案例,提倡里山环境管理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景。

里山塾的陈议宪老师提到法国的一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期许在场的学生都能效法法布尔的精神,在水稻田中持续观察昆虫的真实生活。
里山塾的陈议宪老师提到法国的一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期许在场的学生都能效法法布尔的精神,在水稻田中持续观察昆虫的真实生活。(赖瑞/大纪元)

共谱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愿景

观树教育基金会希望,在苑里镇推广友善环境的农业生产与消费,并积极探索台湾在地的里山生活,“里山塾”因此成为基金会的环境教育基地。不但可以让很多学习友善耕作的农友来基地上课,也让附近学校的学生来这里,进行户外教学,学习友善环境。

观树教育基金会的教育专员郭佩斳表示,里山塾为了关注台湾的环境教育,成立了校园食与农专案,邀请学生族群来体验实际的环境教育课程,因此规划了两个主题,小小水田科学家和小小菜园农艺家。

5、6年来,每年都举办了15个梯次,让参与的高年级学生了解米食的来源,也让低年级学生懂得如何挑选农药少的当令蔬菜,让孩子们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友善环境的重要性。

来自台中汉口国中的学生来到里山塾。
来自台中汉口国中的学生来到里山塾。(赖瑞/大纪元)

户外教学,学做“小小水田科学家”

在里山塾的稻米开始结穗的秋凉时节,来自台中汉口国中的32名学生也来到了里山塾,学生们先在宽敞的教室里,跟着陈议宪老师学习如何做一名“水田的小小科学家”,再亲身下到水田中,记录生活在稻田中多种多样的生物。

准备下田的学生先静静地坐在田埂上,让双脚泡进冰凉的田水里,感受水稻田里的自然氛围。
准备下田的学生先静静地坐在田埂上,让双脚泡进冰凉的田水里,感受水稻田里的自然氛围。(赖瑞/大纪元)

全程负责引导的陈议宪老师首先提到,法国的一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期许在场的学生都能效法法布尔的精神,在水稻田中持续观察昆虫的真实生活,而不是像当时的其他昆虫学家那样,只是把昆虫抓捕来做成标本,再测量昆虫的身型肢体大小作成纪录后,分门别类即完成研究工作。

陈议宪也把他在水稻田观察的纪录,展示给在场的学生,他利用简报上的照片让学生们找寻稻叶上的生物,像椿象、蝴蝶幼虫、蝗虫等,而水田的泥土里则有福寿螺、台湾原生的田螺,甚至有鸟类来稻田里筑巢,把2颗可爱的鸟蛋安放在稻叶巢里等着孵化。

汉口国中的杨士霆老师跟着学生下到水稻田里,观察在水田中活动的生物。
汉口国中的杨士霆老师跟着学生下到水稻田里,观察在水田中活动的生物。(赖瑞/大纪元)

在教室里听完许多水稻田的故事后,接下来就是学生们下田的时刻了,学生们戴好斗笠,卷起裤管,脱去鞋袜,手拿记录板再穿上自备拖鞋,一步步往里山塾的水稻田走去,他们会先静静地坐在田埂上,让双脚泡进冰凉的田水里,感受置身水稻田里的自然氛围,很快地就有学生看到飞舞的小蜂和细小的粉蝶,几个怕虫、怕脏的孩子甚至惊声尖叫起来。

赤脚下田的城市学生 农村新体验

然后就真正进入下田的重头戏了,赤着双脚的学生们踩着软烂的泥土慢慢往稻田里走去,仔细地观察着稻叶、稻穗上活动的生物,实际感受着从未有过的田野生活。这一群来自都市的孩子虽然吃过了很多米饭,但是亲近稻田,探索水田的农村生活,却是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之后,迈着沾满湿软田土的双脚回到教室的孩子们,每个都很兴奋,老师一一询问学生们观察的结果,有学生看到蚱蜢、蜻蜓、瓢虫,也有学生看到蜗牛、椿象、蜘蛛,当然还有毛毛虫、蝶蛾的幼虫。经过分门别类后,他把毛毛虫、蝶蛾的幼虫列在害虫类,因为它们会吸食稻叶的汁液,尤其是蝶蛾的幼虫,它们会在稻叶的根茎部吸食,让整株稻禾断裂无法生长。

里山塾水稻田中出现的椿象。
里山塾水稻田中出现的椿象。(赖瑞/大纪元)

陈议宪说,蜻蜓、瓢虫、蜘蛛则会吃这些蛾的幼虫,对稻禾来说是有益的,至于蚱蜢、蟋蟀则是吃田边的枯叶,蜜蜂应该只是路过的生物,因为稻穗是不需要蜜蜂帮忙受粉的。也就是说在水稻田里出现的生物可分为害虫和益虫,害虫让稻禾的生长受到损害,而益虫可以捕食这些有害的虫类,这就是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里山塾水稻田中出现蛾。
里山塾水稻田中出现蛾。(赖瑞/大纪元)

然而,陈议宪强调,这只能在完全没有喷洒农药的水田里,才能看见这么多生物,如果是一般采用惯型农法的水田,农夫会喷洒农药让田间的生物都无法生存,等到农药的药效过去,最先回到田里的却是这些生活史短的害虫,蜻蜓、瓢虫还来不及成长,农夫可能因为田里害虫太多又再喷药,让水田里的自然生态渐渐失衡。

最后思考议题:如何保有友善耕作环境?

最后,陈议宪希望学生们去思考一个问题,如今在农田里耕作的农夫平均年龄在65~70岁之间,这些年老体衰的农民,每个人却必须照顾一甲多的田地,有可能不使用农药而种出足以维生的稻榖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吗?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新世代要如何保有友善耕作的环境呢?◇

责任编辑:李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