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成為水田小科學家 台灣裡山塾孩子下田了

漢口國中汪鴻玉老師帶著學生來裡山塾。(賴瑞/大紀元)
人氣: 45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0年11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台中報導)在苗栗苑裡鎮蕉埔里的淺山中,有一間黑瓦白牆的農舍,和傳統三合院的農舍格局不同,一條龍的長型瓦房與周邊菜園、稻田連結起來,有著平凡農家的生活氣息。它曾經是一座廢棄的舊天主堂,2011年底,觀樹教育基金會向地主租下天主堂及相鄰的數塊土地,整理成「裡山塾」。

裡山塾的陳議憲老師。
裡山塾的陳議憲老師。(賴瑞/大紀元)

「里山」一詞雖源自日本,是一個住家、村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混和的地景,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在合理的運用下,不僅提供了所需的糧食、水源與生活物資,也涵養在地文化,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並達到環境永續利用的目標。

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 IAS)與日本環境省發起了「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s)」,希望透過整理全球各地現存的里山案例,提倡里山環境管理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裡山塾的陳議憲老師提到法國的一位昆蟲學家——法布爾,他期許在場的學生都能效法法布爾的精神,在水稻田中持續觀察昆蟲的真實生活。
裡山塾的陳議憲老師提到法國的一位昆蟲學家——法布爾,他期許在場的學生都能效法法布爾的精神,在水稻田中持續觀察昆蟲的真實生活。(賴瑞/大紀元)

共譜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願景

觀樹教育基金會希望,在苑裡鎮推廣友善環境的農業生產與消費,並積極探索台灣在地的里山生活,「裡山塾」因此成為基金會的環境教育基地。不但可以讓很多學習友善耕作的農友來基地上課,也讓附近學校的學生來這裡,進行戶外教學,學習友善環境。

觀樹教育基金會的教育專員郭佩斳表示,裡山塾為了關注台灣的環境教育,成立了校園食與農專案,邀請學生族群來體驗實際的環境教育課程,因此規劃了兩個主題,小小水田科學家和小小菜園農藝家。

5、6年來,每年都舉辦了15個梯次,讓參與的高年級學生了解米食的來源,也讓低年級學生懂得如何挑選農藥少的當令蔬菜,讓孩子們透過親身的體驗來了解友善環境的重要性。

來自台中漢口國中的學生來到裡山塾。
來自台中漢口國中的學生來到裡山塾。(賴瑞/大紀元)

戶外教學,學做「小小水田科學家」

在裡山塾的稻米開始結穗的秋涼時節,來自台中漢口國中的32名學生也來到了裡山塾,學生們先在寬敞的教室裡,跟著陳議憲老師學習如何做一名「水田的小小科學家」,再親身下到水田中,記錄生活在稻田中多種多樣的生物。

準備下田的學生先靜靜地坐在田埂上,讓雙腳泡進冰涼的田水裡,感受水稻田裡的自然氛圍。
準備下田的學生先靜靜地坐在田埂上,讓雙腳泡進冰涼的田水裡,感受水稻田裡的自然氛圍。(賴瑞/大紀元)

全程負責引導的陳議憲老師首先提到,法國的一位昆蟲學家——法布爾,他期許在場的學生都能效法法布爾的精神,在水稻田中持續觀察昆蟲的真實生活,而不是像當時的其他昆蟲學家那樣,只是把昆蟲抓捕來做成標本,再測量昆蟲的身型肢體大小作成紀錄後,分門別類即完成研究工作。

陳議憲也把他在水稻田觀察的紀錄,展示給在場的學生,他利用簡報上的照片讓學生們找尋稻葉上的生物,像椿象、蝴蝶幼蟲、蝗蟲等,而水田的泥土裡則有福壽螺、台灣原生的田螺,甚至有鳥類來稻田裡築巢,把2顆可愛的鳥蛋安放在稻葉巢裡等著孵化。

漢口國中的楊士霆老師跟著學生下到水稻田裡,觀察在水田中活動的生物。
漢口國中的楊士霆老師跟著學生下到水稻田裡,觀察在水田中活動的生物。(賴瑞/大紀元)

在教室裡聽完許多水稻田的故事後,接下來就是學生們下田的時刻了,學生們戴好斗笠,捲起褲管,脫去鞋襪,手拿記錄板再穿上自備拖鞋,一步步往裡山塾的水稻田走去,他們會先靜靜地坐在田埂上,讓雙腳泡進冰涼的田水裡,感受置身水稻田裡的自然氛圍,很快地就有學生看到飛舞的小蜂和細小的粉蝶,幾個怕蟲、怕髒的孩子甚至驚聲尖叫起來。

赤腳下田的城市學生 農村新體驗

然後就真正進入下田的重頭戲了,赤著雙腳的學生們踩著軟爛的泥土慢慢往稻田裡走去,仔細地觀察著稻葉、稻穗上活動的生物,實際感受著從未有過的田野生活。這一群來自都市的孩子雖然吃過了很多米飯,但是親近稻田,探索水田的農村生活,卻是從來沒有過的體驗。

之後,邁著沾滿溼軟田土的雙腳回到教室的孩子們,每個都很興奮,老師一一詢問學生們觀察的結果,有學生看到蚱蜢、蜻蜓、瓢蟲,也有學生看到蝸牛、椿象、蜘蛛,當然還有毛毛蟲、蝶蛾的幼蟲。經過分門別類後,他把毛毛蟲、蝶蛾的幼蟲列在害蟲類,因為牠們會吸食稻葉的汁液,尤其是蝶蛾的幼蟲,牠們會在稻葉的根莖部吸食,讓整株稻禾斷裂無法生長。

裡山塾水稻田中出現的椿象。
裡山塾水稻田中出現的椿象。(賴瑞/大紀元)

陳議憲說,蜻蜓、瓢蟲、蜘蛛則會吃這些蛾的幼蟲,對稻禾來說是有益的,至於蚱蜢、蟋蟀則是吃田邊的枯葉,蜜蜂應該只是路過的生物,因為稻穗是不需要蜜蜂幫忙受粉的。也就是說在水稻田裡出現的生物可分為害蟲和益蟲,害蟲讓稻禾的生長受到損害,而益蟲可以捕食這些有害的蟲類,這就是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裡山塾水稻田中出現蛾。
裡山塾水稻田中出現蛾。(賴瑞/大紀元)

然而,陳議憲強調,這只能在完全沒有噴灑農藥的水田裡,才能看見這麼多生物,如果是一般採用慣型農法的水田,農夫會噴灑農藥讓田間的生物都無法生存,等到農藥的藥效過去,最先回到田裡的卻是這些生活史短的害蟲,蜻蜓、瓢蟲還來不及成長,農夫可能因為田裡害蟲太多又再噴藥,讓水田裡的自然生態漸漸失衡。

最後思考議題:如何保有友善耕作環境?

最後,陳議憲希望學生們去思考一個問題,如今在農田裡耕作的農夫平均年齡在65~70歲之間,這些年老體衰的農民,每個人卻必須照顧一甲多的田地,有可能不使用農藥而種出足以維生的稻榖來滿足一家人的生活嗎?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新世代要如何保有友善耕作的環境呢?◇

責任編輯:李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