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性和艺术的本能面前—评电影《英雄》

安魂曲

人气 385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2月11日讯】作者来稿。

(这次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内外上映之后,我就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也为《英雄》再写一部高质量的影评,也算不辜负这电影投资商和张艺谋导演、全明星班底的巨大投入。

但初看《英雄》,我本能地对其荒唐说教的主题故事感到厌恶,因此不知不觉就忽略了该电影中很多值得我们仔细欣赏、认真回味的情节、内容尤其是艺术表现手法。好在这以后我被一种说不出的东西所吸引,又回过头去看了整整三遍(大家千万别笑),每次都有新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到今天为止,终于觉得自己完全看懂了此片,可以提笔完成我写这篇《英雄》影评的心愿了。:))

一、一次失败的政治说教尝试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界对《英雄》的批评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几乎全部都主要集中在其政治意义,也就是其明显充满愚民说教意味的、那段荒诞不经,doesn’t make any sense的“为天下而放弃刺秦”之主题故事上。而另一方面,为《英雄》所做的辩解则纷纷强调这部电影的娱乐性、淡化其政治色彩,这种“究竟是政治电影还是娱乐电影”之争论本身就很说明一些问题。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究竟本身有没有美化专制帝王、宣扬“天下统一”、鼓吹放弃“刺秦”的政治说教出发点?我相信这是一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张导知观众更知”的无须过多说明之问题—-抛开其明显违反历史事实、文化背景、人性本能胡编乱造的“英雄放弃”故事情节不谈,单单看看在《英雄》首映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扮演“残剑”的香港英雄梁朝伟,是如何从“英雄放弃”、“天下为重”迅速引申到“六四镇压有理”上这一段电影之外的小插曲,我们就不难明白《英雄》的幕后策划影响势力究竟是想告诉中国人一些什么潜台词了。

但我在这里却不想重复目前已经成为《英雄》影评主流的“愚民动机批判”路子—-我希望在这里分析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究竟立意说教、有心愚民的这部《英雄》大片,它本身实现了它本来所希望达到、或者至少是在赚钱的同时顺便达到的美化“为天下放弃刺秦”之“英雄”的目的么??

—答案显然只有一个,这就是:完全没有!

要弄清楚这一点并不难:只要看看网上网下所有和《英雄》有关的影评、网文、帖子,我们就不难发现:那些为《英雄》辩解的、明显在数量声势上占处于劣势的评论,几乎都只敢从“别太强调这部娱乐大片的政治性了”这一角度去反击针对《英雄》的铺天盖地政治指责;却几乎看不到任何敢于理直气壮站出来正面反驳:“为天下统一就应该放弃反抗、张艺谋这故事讲得很有意义”的从政治角度和道义层面针锋相对的相关评论。

—甚至就连张艺谋导演本人,也根本不敢正面坚持他胡编乱造的“放弃刺秦”故事本身是多么地在道义上理直气壮,反而也是在那里百般强调“《英雄》不过是个娱乐片,从这个角度看它显然成功了”—换言之,想为“放弃刺秦”的“英雄”行为辩护?就连张大导演本身也自觉没有底气。:)

不仅如此,《英雄》的明显愚民说教主题,在至少获得了“注意力经济”巨大成功的同时,反而产生了同这种愚民说教本意正好背道而驰的反效果—-这就是,在无意间让“为天下放弃刺秦”这一“英雄”行为和结局本身,反而成为了观众不解、遗憾、嘲笑甚至厌恶的对象。其标志就是:几乎每一篇从政治说教角度讽刺“英雄放弃”的幽默文章小品,都会引来网友读者们会心的一笑。甚至连无名最后和秦王之间无病呻吟的那段长篇“二人转”,也忽然在一夜之间成了中国电影中的一段幽默对白经典:)

总之,《英雄》企图告诉观众:“放弃才是真英雄”,但结果却是观众纷纷不解:“硬要放弃不是有病么?”《英雄》企图美化残剑、美化无名,最终美化秦王,但最后的实际效果却是丑化了残剑、愚化了无名、恶化了秦王—-如此结果,当真是张艺谋导演不得不事后面对的一大讽刺。一场精心策划的愚民说教,几乎是从其“见光”首映的一开始就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为什么会这样??

二、人性心理和观众的本能抗拒

因为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因为观众的心理本能。要是认为一部电影只要“主题正确”,就肯定会产生相应的的政治宣传效果的话,那就未免“张导也把一部电影想简单了”。:)

关于英雄这部故事情节尤其是结局颇有些怪异的电影,我曾经有心用身边人做了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对象是我老婆,她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也谈不上什么政治倾向性。她看完电影我问她自己的看法,她的回答很有意思:“(刺秦侠客)他们不肯杀秦王,可他们自己却总共死了三个人!”

—显然,在我老婆看来,这种“自己死了三个人”的“不杀”结局,似乎有什么地方很不对劲。

另一个实验对象是我的一位大陆朋友,他平时的政治观点大概更接近“爱国贼”一些。他看完则撂下一句很典型的话—“我看无名残剑都是有病!都到身边了干嘛不杀?”

—看来,即使对那些在政治上很可能认同“天下统一”的中国观众来说,《英雄》这部片子最后“不杀”的结局也颇显得有些突兀、不合情理,因此让人难以接受。

关键还在于《英雄》这部片子全部政治说教的重心,以及全片的故事高潮—无名放弃刺秦这一结局,实在是太不符合人之常情,太容易引起观众的本能抗拒了。

—《英雄》这部片子既然叫“英雄”,肯定是希望观众去欣赏、学习这些大侠“英雄”,但问题是这些“英雄”们的结局呢?

无名被万箭穿心、残剑则死在自己的心上人剑下。。。在观众看来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没有一个观众是愿意看到他们所欣赏的英雄主角最后悲剧性收场的—-看看美国那些同样有不少“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宣传色彩的大片便知:几乎所有这类影片最后的故事结局都是皆大欢喜,因为只有让“英雄”最后胜利,“英雄”的行为本身和背后所依据的道德价值观才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所认为有意义嘛。

当然“英雄不死”也不是没有例外,但在好莱坞电影中,英雄之死,却一定要换来让观众看得着、觉得值的什么收获—比如《冰峰抢险队》中游客的获救、或者“Terminator 2”中杀人晶片的永久毁灭。。。等等,总之必须要让观众觉得reasonable, make sense。同时,“英雄之死”尤其是那些自我牺牲,也最好在观众看来有着明显的“自己不想死,也曾努力奋斗,但最后非牺牲不可”的逻辑,这样观众原本脆弱的心理才可能接受这种悲剧性的结局。

—假如英雄牺牲了、却没换来什么明显的收获,同时英雄牺牲自己的理由也很牵强附会,那么这样的“英雄”最后就一定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观众甚至反而会觉得“英雄”的行为根本不合常理、难于理解、毫无意义,最后有意无意地得出“这人太傻”、“这样做毫无必要”的心理结论。到了这步田地,“英雄大片”就几乎注定成为“反面教材”甚至“幽默讽刺剧”,不仅不能突出、反而事实贬低了“英雄”的道德价值观。

很不幸(其实是很幸运),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这部片子,就恰恰跌入了这种“让英雄剧毫无必要地成为悲剧”之观众心理学陷阱,终于使得其原本希望实现的政治说教适得其反。

看过《英雄》这部片子的人,大概没有谁会不认为这是一出悲剧的:离成功只差一步的无名被万箭穿身,其最后的厚葬结局与其说是一种安慰,还不如说是他自己悲剧的高潮。而残剑死在自己的心上人剑下,飞雪则亲手杀了自己的心上人。。。看到这里,观众的心情,大概决不会有一点欣慰和收获的感觉的—至于“英雄牺牲自己换来天下统一”这样导演特意安排出来作为最后归宿,希望观众理解的“喜剧和收获”成分,很遗憾,在片中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直接表现,唯一能让观众留下一点印象的,不过结尾一片悲剧气氛下那一点很苍白的旁白和字幕罢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其让观众从悲剧和沉重中突然振奋的可能效果几近于零。

何况,即使是这个导演特意安排出来希望观众理解的“天下统一”归宿,在稍微了解一点战国秦汉史、了解秦始皇统一后焚书坑儒、民不聊生,最终短短37年就天下揭竿而起这种“天下”之专制性、残酷性、短命性的观众面前,也不过是一个充满讽刺意义的天大笑柄罢了。

—当然有的人会反驳说:《英雄》一片中真正想最后突出的“英雄”其实并非无名残剑这些大侠,而应该是秦王才对呀!

很可惜,作为一个“英雄”来说,片中的秦王却几乎毫无任何英雄应该具备的道德人性感染力—连秦王自己都在片中承认“他们三人,还有你,舍身取义,寡人自愧不如!”。如果说无名、残剑这样的“英雄”还毕竟有着临危不惧、牺牲自我、为爱献身这些容易被观众所认同的英雄表现的话,那么秦王则除了在明知自己非死不可的情况下主动交出佩剑这一多少含有“死中求生”计谋意味的大胆举动外;剩下的,就完全是一个最多不过很有点威严的专制君主形象了—-一个人坐在孤独的大殿里,不敢让人近身,反映了其内心的怕死胆怯;而最后下令对无名万箭穿心,则是典型的无情无义。。。如此的秦王形象,要说能真被观众认同成为《英雄》中的真正“英雄”,那么除非能碰上早就心中崇拜秦皇汉武之统一天下赫赫武功的毛泽东这类人物了。可惜的是,这种人在百姓中从来不会多。

就这样,一部武侠片《英雄》,最后却让所有可能让观众认同为“英雄”、并随着情节的推进开始慢慢喜欢上的武侠人物纷纷不得好死或者不得好活,而换来的,不过一个空洞的、完全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天下统一”字母和旁白!怪不得几乎所有观众走出电影院,要么是感觉一头雾水“看不懂”;要么就心中本能遗憾:“无名最后为什么不杀了秦王呢?”。。。用理由荒唐的悲剧性结尾来企图向观众宣传“英雄”们“为了天下不杀”的道德价值观/政治说教,无怪乎绝大部分观众要为无名残剑他们感到不值了。:)

—-这就是观众心理本能的必然反应,也是正常人性对“为了空洞政治大义牺牲掉有血有肉的英雄个人”之伪善价值观最本能的抗拒。《英雄》这场精心策划的愚民说教,首先就栽在这个致命的地方。

三、艺术表现和政治主题唱了反调

就这样,一部被很多人痛斥为“政治说教”、“愚民闹剧”的《英雄》大片,由于其故事情节尤其是最后悲剧性结局设计的极不合理,其本来希望达到的政治宣传效果却适得其反—-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不以导演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宣传效果,我们反而很有必要把《英雄》这部电影认真推荐给每一个中国观众了,因为一切讨厌它故事编造政治动机的人,都大可以对它的宣传效果具有充分的信心,所谓同结局反而客观批判了“招安”之《水浒》一样的“反面教材”也。:)

客观来说,《英雄》这部片子,抛开其适得其反的政治说教性之外,它的价值也绝不仅仅限于一部娱乐大片那么简单。我个人认为它还是很有些艺术魅力的,不然,我本人大概也没有反复看它三遍的兴趣。

—有趣的是,《英雄》这部片中,真正值得欣赏的那些艺术表现场景、形式、细节,倒似乎都在不约而同地和它宣扬“为了天下统一宁可放弃反抗”的政治主题在暗暗唱着反调—-

首先我们最容易注意到,也是我看了这部电影后最觉得有艺术感染力的地方,就是它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

无人能否认这段主题音乐的独特魅力。我建议大家不妨试试不看英雄的画面,而完全去听它,那么你会从电影的一开头,就被这段反复重复的动听音乐所带入一个遥远苍茫的环境之中。。。而这样的环境,真的和《英雄》这部片子的虚构背景结合得很好很好;甚至在这样动听的音乐下,很多的布景画面在我看来都是多余。

但这段主题音乐的真正价值,却在于其旋律中所隐藏不住的那种哀伤无奈和悲愤缠绵,这也恰恰是我最喜欢它的地方。如前所述,《英雄》其实讲的是一个doesn’t make any sense的悲剧性故事,但悲剧毕竟是悲剧,这一点连张艺谋导演自己也无法隐藏或利用“天下统一”归宿冲淡。而对于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电影来说,那样哀伤无奈、悲愤缠绵甚至经常让人感到有力无处使、有话无处说、有情无处诉,总让人不免质问苍天“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的主题音乐,难道不是它最好的艺术搭配和表现形式么?

我甚至有一种感觉,这样的音乐,倒真应当是女侠飞雪在残剑无名先后因“放弃刺秦”惨死后,她自己所一个人回忆时谱写的—-当然,飞雪是最不情愿、也最不甘心“放弃刺秦”的,莫非,飞雪之心也恰恰是这段主题音乐作曲者的真实之心或至少是潜意识?

除了主题音乐外,《英雄》中最具艺术魅力的地方就是它的摄影和布景—-尤其是对色调的运用,这几乎成了张艺谋导演出道以来的招牌大菜,而在《英雄》这部大片中,我们又再次看到了当年张艺谋拍摄《红高粱》时,主要利用鲜明对比的主题色调进行直接艺术表现的典型风格。

另外,由于《英雄》此片的投资商财力雄厚、可以让剧组精益求精,因此该片的摄影和布景确实都几乎达到了一种美仑美央的完美境界,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艺术感受。

—但张艺谋最后导演、拍摄出来的《英雄》,其色调布景究竟可能给观众带来一种什么样的视觉对比和心理暗示呢??

假如让每一个观众回味一下《英雄》这部电影的话,他们的大脑中,几乎都会出现两套完全不同,甚至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系统”。

—一套是以秦王宫殿、武士为代表的灰色调尤其是黑色调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威严、冷酷、单调,但尤其更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面对这样一套直接代表专制王权的画面系统,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本能地感到一种心理上的不快。

很多细节方面的处理就更是这样,更让人对专制王权产生本能反感。

比如秦王一个人孤零零坐着的那个大殿,给人的感觉就是无比的阴森恐怖、毫无生气,而秦王身披的甲胄和他面前鬼火一般的烛光,都更突出了这个专制君王的可怕而又可怜—你会喜欢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大王”么?你又真的会相信一个整天居住在如此阴森恐怖环境中的君王,会理解“天下”的真正含义么??—-当然不会,但很可惜,中国5000年代的帝王君主,多半恰恰就呆在类似的、故宫一样的环境里,虽然不至于“百步无人”那么夸张。

再比如最后秦王手下纷纷大喊“大王:杀不杀?杀不杀?!”的那个场面,我们看到秦王身边,拥挤的都是一些弯腰躬身、目不敢视、(黑色)服饰、姿态、言语、腔调都完全一统的太监一样典型打扮的角色,给人的感觉完全不是什么“执法必严”的堂堂正正、甚至根本不象一个大国的高级官吏,而恰恰都是些整齐划一的奴才—而与这些小丑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恰恰是包围圈中无名一个人的潇洒自如和凛然正气。

秦王的军队武士就更是这样,观众们看了他们作为一部高效率杀人机器的整齐划一、单调威严,可能会本能地感到几分震撼和一丝恐惧,但恐怕不会有什么人会乐于成为这部高喊“风!风!大风!!”杀人机器面前渺小的无名或者赵国师生。对于观众来说,还是残剑、飞雪二人联手行刺,两点绿色在3000快黑衣黑甲中来去自如的场面更容易让他们感到由衷的放松。

—另一套画面系统呢?则是和前一套代表专制王权的画面系统形成鲜明对比的“侠客画面系统”,或者更贴切些,是“自然和民间画面系统”。

这套画面系统的自然、潇洒、轻松,尤其是那种可爱的真实的美,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套画面系统中,我们看到了大漠的风光、桂林山水的秀丽、琴棋书画的意境。。。还有大侠甚至平民们服饰的轻盈潇洒。。。它们都是那么地色彩丰富,那么地随意自然,那么地。。。自由。

我甚至不需要举出很多的细节做例子,因为它们简直就是我们寻常百姓所处、所爱的大好河山本身;也是每一个武侠小说爱好者心中理想的“侠之天下’。因此每一个观众的内心深处,应该都会本能地觉得它们都要比上面那套代表“专制王权”的画面系统更亲切、更可爱得多。

—《英雄》这样的“王权–民间’画面系统典型分割,无疑是十分恰当并且贴近历史的。但这却给这部显然负有政治说教任务的片子反过来出了一个难题:这值得让大侠们牺牲自己放弃刺秦的“天下”,究竟是前面那一个威严、冷酷、单调,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的“天下”?还是后面那一个自然、潇洒、轻松、写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天下”呢??!!

假如单单从这部片子中张艺谋导演最擅长的摄影、布景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无疑,观众们会本能抗拒着后一种更贴近自然人性的“天下”被前一种让人感到压抑恐惧的“天下”所征服、所“统一”的。

显然,这样的艺术效果,再次走上了《英雄》这部片子政治愚民说教用意的反面。

四、万箭齐发的场景和“天下”主题的反动

不仅如此,在《英雄》此片中,甚至还真的出现了“专制王权”之“天下”和“自然民间”之“天下”两者直接激烈冲突的一段情节尤其是场景,而在这段情节的表现手法上,导演几乎是在亲手摧毁自己这整部《英雄》多希望让观众最后相信的那个“天下”谎言—在这里,艺术家的反专制本能终于不经意地战胜了。

—这段情节,就是片中秦国大军兵临赵国陉城城下,万箭齐发的那一幕。这段情节本身特别耐人寻味,就在于它不仅直接揭穿了秦王和残剑“天下”的“和平”谎言,而且更直接让民间发出了不屈不挠的呐喊。

试看:当那明显从“专制王权”画面系统中走出来、统一黑色调的秦国军队兵临陉城城外,进入本来属于“自然民间画面系统”的大漠风光的时候,这股代表着“天下统一”的强大势力,究竟对“天下苍生”都做了些什么?!

—是侵人国土、在没有受到任何反抗情况下针对几乎不设防平民目标的万箭齐发!
—是让那些可怕的箭支,一个个穿透房顶,射入本来和平宁静的书法教室,让男女学生纷纷中箭倒地的赤裸裸杀戮!!

面对这样的“天下统一”,即使抛开对两套“画面系统”的优劣之争,难道我们还不能起码认识到:这样的“天下统一”,其实完全是以侵略和屠杀平民为代价的,更根本谈不上什么“结束战乱”,因为恰恰是秦国式的“统一”在那里主动打乱着天下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么!

面对这样的“天下统一”,大侠们可以选择“放弃”、选择“不杀”,但我们听听那些被分分钟万箭穿心的赵国老百姓都在说些什么—

“你们记住:秦国的箭再强,可以破我们的城,灭我们的国;可亡不了赵国的字!”(片中的书法老师对被万箭吓得蜂拥逃出教室的学生讲)

—多么慷慨激昂、然而又让人伤感同情的一段话!这段话配上那位白发苍苍赵国书法老师的凛然面孔,加再上那段悲剧性主题音乐不断在背景重复,在这一瞬间,《英雄》这部片子的艺术感染力就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而这样的高潮,难道不是恰恰和这个片子本身想灌输给大家的“天下”大道理相反的么?即使我们不计算这样的“天下统一”,将可能多增加多少万箭穿身的普通学生;难道我们就不担心:万一这位书法老师被秦国大军这种针对平民的万箭齐发所射杀,或者更多的书法学生在教室中倒下,那么连所谓“赵国的字”,也就是六国文化的代表,也就可能真的被摧毁了么?(历史确实如此,秦朝统一后,书同文,六国原有的文字和书法文化就从此绝种)

这就是专制王权和自然民间两大画面系统直接冲突的典型场景:“统一”大军万箭齐发,而“天下”百姓纷纷倒地—在这样的一幕画面、以及我们虽然从片中看不到、但完全可以以此类推的“统一”画面面前,难道我们不会觉得残剑所谓的“为了天下秦王不能杀”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么?难道我们还会相信那位在他的大军差点毁灭的赵国书法文化面前,装腔作势地高喊“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便是和平”之秦王的鬼话么??

—《英雄》这一部故事本意在于政治说教的大片,其荒谬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就这样终于通过张艺谋导演自己的手,在上述“万箭齐发”情节中达到了高潮。这真的很有意思,看来张艺谋导演自己在拍这部片子时,也存在着很多内心深处矛盾的潜意识,也许他自己都真的不知道他自己究竟想告诉观众些什么。

怪不得几乎没有什么观众看完此片,会对“为了天下放弃刺秦”这样的故事结局和政治灌输有什么认同感呢,原来《英雄》这部片子除了那段胡编乱造的故事主线之外,剩下的,无论是整体悲剧性气氛、主题音乐、画面和场景处理,还是一些具体的情节、细节处理,都无一不在暗中提示观众:“为天下放弃刺秦,悲剧呀!不值呀!”—-在《英雄》这部片中,故事主题似乎和具体的艺术表现完全分裂了,这种情况在中外电影中倒真的不多见。

显然,对那些有心把《英雄》当做一部政治说教片的人来说,《英雄》简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是个笑话”。或者,通过娱乐性电影手段来进行愚民宣传,这从来不是一个好主意?

但对一般观众,甚至象本人一样从来讨厌所谓“为天下而放弃反抗”愚民主题的知识分子来说,我们更应该对《英雄》感到无比的欣慰甚至由衷的欣赏才是—抛开它那个几乎没有什么观众会认同的“放弃”故事来谈,该片其他的地方都在时刻展现艺术顽强的生命力、展现真正的艺术和自由主义、反专制思想之间的本能结合,从这个角度看,《英雄》不仅不该被贬为“政治说教片”而不屑一看,甚至反而应该作为一部相当不错的艺术片、娱乐片去欣赏、去体会,去思考,去。。会心的一笑:)

对张艺谋导演本人来说,《英雄》中那些同其说教主题明显矛盾的艺术表现形式手法,究竟代表着他这个导演无能让一部真正大片形式和主题完美结合的可耻失败?还是暗示了他本人作为一个尚未完全被专制势力所同化的艺术家,随时随地表现出来的对专制和自由的本能认识?或者,莫非张艺谋导演本人,其实是巧妙地用了他自己最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暗中抵制了他被迫领旨的那种企图通过他的努力来进行“与时俱进”政治说教的尝试?

不管怎样,在人性和艺术的本能面前,《英雄》这部电影终于象《水浒》一样成功了。正如极少读者看了《水浒》之后会欣赏梁山好汉被招安后大半折损的悲惨结局一样;《英雄》这部片子的实际政治宣传效果,也只能是让“天下人”更加觉得“为天下统一而放弃抵抗”的拙劣和荒唐—《水浒》并没有因为它本意是歌颂“招安”就丧失其成为四大名著的艺术资格;同样,《英雄》这部大片也绝不应该因为其导演本人或者背后什么政治势力的政治说教动机而让其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被大大低估。

总之我喜欢《英雄》,这是一部很好的娱乐片、一部不错的艺术片,也许还算一部有趣的、好玩的、值得认真回味的政治片。

2003年2月8日于加拿大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英雄》影评﹕为何喝起倒彩声﹖(二)
《英雄》影评﹕为何喝起倒彩声﹖(三)
胡平:《英雄》只是娱乐片吗?
余英时:谈新影片《英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