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东盟加一冲击 台湾GDP将减0.0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5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苏永耀╱台北报导〕研考会完成“我国因应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之研究”,估计国内生产毛额(GDP )将因此衰退0.05%,台湾产业包括成衣业、皮革业、纺织业、塑化业、木材加工及纸制品业等均将受到影响。

研考会主委叶俊荣表示,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下,如何为台湾找寻机会并避免被边缘化,极其重要,政府必须对此妥为因应。上述研究案是研考会委托台湾经济研究院詹满容博士所撰,并签陈行政院长核阅,将做为相关政策规划参考。

对于因应之道,该研究分别从经贸、台湾产业及政治3方面提出策略。

政治策略部分,如台湾被排除在所有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之外,则应在国际社会上,凸显这种类似无过失被“经济制裁”现象;台湾可从经贸外交角度切入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譬如提供普遍关税优惠,以提升相互关系。

在经贸策略方面,应善用WTO所提供的经贸机会与沟通平台,拓展双边实质关系,并支持多边主义下贸易自由化。

此外,除积极与美国、日本及东盟国家洽签FTA或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外,也应寻求与日本、南韩等国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并应继续加强台湾的贸易自由化,主动降低他国与台湾经贸往来的交易成本,特别是智慧财产权、标准认证及电子商务等方面。

台湾还应在APEC架构下持续推动相关目标,使之成为台湾参与签订FTA的“辅助”策略,藉以缩小多边与双边主义之间的差距。

在台湾产业部门因应之道方面,该研究也提出短、中、长期3种策略。短期策略部分,政府应研析各项经济整合型态对台湾之冲击及机会,提供厂商制定经营策略之参考;厂商可藉由设置据点的方式,享有自由贸易区的优惠。

中期策略部分,政府应鼓励民间(商会 )组织参与区域主义对台湾的影响等相关议题之讨论,并于相关地区扶植台商的商业网络;长期策略部分,台湾应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提供非贸易产业的可繁荣空间,增加国内需求比重并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萧万长:须尽速寻求突围之道

〔记者王孟伦╱台北报导〕“东盟加一”区域经贸整合如火如荼展开,前行政院长、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萧万长昨天表示,台湾必须在5、6年内寻求解决突围之道﹔否则,“东盟加一效应”在2010年正式开启后,台湾将面临空前挑战、产业走向真正空洞化危机。

中国和东南亚国协在日前敲定双边贸易化及零关税阶段时间表,2010年将7000项的货物关税,降低到0至0.5%,预估“东盟加一”自由贸易区涵盖人口将近20亿人。

对此,萧万长指出,中国意图主导推动“东盟加一”,日本及韩国也正在评估,换言之,未来不仅有“东盟加三”,甚至包括印度、澳洲及新西兰的“东盟加六”,在合作结盟的风潮下,2010年区域经贸将出现完全不同的局面。

萧万长忧心指出,一旦“东盟加一”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各项优惠将诱使台湾产业外移搬到那边,以享受优惠关税的好处,“如果政府未妥善因应,5年后,这才是台湾产业真正空洞化的开始,真正的冲击是从2010年开始”。

萧万长也呼吁,政府应思索在这5至6年内,如何布局、寻求突破的对策﹔他认为,其中,如何与中国寻求和平与和解之道,也只有两岸关系紧绷解除、对立气氛化解,台湾才会更有发展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