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财政部金管会 两大火车头 心有千千结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7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郑琪芳╱特稿

最近二次金改吵得沸沸扬场,财政部忙着灭火,主管金融业务的金管会反而处于风暴之外,对于金管会事不关己的态度,不少财政部官员逐渐心生不满,一位官员就说:“二次金改有四大目标,财政部只能处理官股的部分,其他都必须由金管会办理,但金管会老是说他们只是‘配合’,到底金融是谁管的?”

二次金改让财政部与金管会滋生心结,最早要从今年3月的彰银引进外资案说起,当时财政部规划让彰银发行GDR(海外存托凭证 ),既可以减少一家官股银行,又可以达成“引进外资经营”的另一项金改目标。

但彰银GDR案截止投标之后,外资不断放话指投标价格超低,财政部长林全曾多次公开表示,有心人士故意放话,打压彰银股价,希望金管会证期局能够启动股市监理机制,但金管会回应却相当冷淡,仅表示彰银GDR案由财政部主导,也没有去查是谁在打压彰银股价,当时就让财政部感觉“不太好”。

台企银标售案流标案,金管会的反应也让财政部官员相当感慨,一位财政部官员私下表示,台企银标售案流标,谁都不乐见,但金管会却一副“看好戏”的心态,明明金管会什么都没做,却有“财政部释股出纰漏,金管会帮忙善后”的说法传出,官员说:“请问金管会到底帮了什么忙?”

此外,本月6日,行政院要求财政部、金管会及经建会等相关部会首长,一同对外说明二次金改,当时财政部帮忙联络其他部会,却获得冷淡的回应。财政部官员说:“我们跟某部会首长的幕僚说要到新闻局开记者会,那位幕僚好像很不情愿,还说他们以前没有到新闻局开记者会。”虽然官员不愿明指是那个部会,但据了解就是金管会。

按理说,金管会是由财政部筹设成立,金管会官员也多数出身财政部,原本2个部会应该合作密切,但近来却因为二次金改而渐生心结,金管会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二次金改的决策之外,财部则对金管会事不关己的态度有些不满。不过,目前财政部面临年底前官股银行减半的压力,已没有时间管其他部会的态度,财政部官员说:“金控减半是金管会的责任,但金管会好像什么也没做,这我们也管不着,我们只希望努力把我们应做的部分做好。”

看问题╱再出发 还是漏了防弊条款

记者陈中兴╱特稿

陈总统宣示“二次金改”必须如期贯彻,做不到甚至不惜撤换相关部会首长!事实上金改的社会共识很高,只是执行手段不够精致甚至有欠考量,如果要求如期达成,针对社会疑虑,订出防弊条款应是二次金改“再出发”的必然做法。

从过去富邦金控购并台北银行来看,是否应规定主导合并谈的官股代表人,不得担任合并后新机构负责人?当时代表官股与富邦主谈合并的前台北银行总经理丁予康,在合并后却当上台北富邦银行首任总经理;主导合并谈判的官股代表,会不会为争取“新东家”的青睐,因而在谈判上“放水”,订出不利于官股、不利于员工,却有利于财团的条款,如果这个漏洞不堵住,社会质疑也不会停止。

再从中国人寿购并开发金控来看,官股委托书对于支持对象是否应订出透明化标准?当初财政部官股委托书,之所以支持中国人寿入主董事会,是因为中寿辜家承诺在入主后,会将持股比例由5%提高到15%,但事后中寿至今仍未履行承诺,财政部也拿中寿没办法,完全曝露出当时官股委托书“黑箱”作业的弊病,中寿辜家以很低的持股掌控庞大的开发金控,这样的整并法如何能让人信服。

针对富邦等多家金控公司利用子公司大举转投资非金融事业,是否应对金控转投资设下关卡,避免金控挟大众资金,滥行购并形成市场垄断?金控公司资金来自社会大众,如果整并只是培养金控巨兽,再由少数财团控制的大金控利用金控法漏洞,在各行各业大搞购并,无异是证实了“财团购并国家”的疑虑,防堵金控公司利用转投资子公司,无限制地滥行购并,才能争取更多支持票。

对于国泰世华、台北富邦购并后,海外市场营业额并未提升,是否应对国际化业务再行松绑,并订出合并后之海外业务营业额指标门槛?把金控变“大”的目的之一,是让他们有实力到国际市场拚搏,但金控整并至今,没有一家因为整并而扩增国际业务,关键问题是现行金融、货币甚至两岸法规过度束缚,若能适度检讨开放,并将合并后之海外业务营业额纳入要求,必须使金融机构“大而好”的理想得以实现。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